4月15日发布的《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里,南大方面说明,对于《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的制定,学校在推进整体发展和学科布局时,已经不再将国际排名当作核心衡量标准了。
早先,南京大学是国内率先采用SCI这一外部评价体系的高校,现在,该校也成为首个表达出希望摆脱高校排名恶性竞争的高校。随着全球大学排名不断受到质疑,南京大学的这一决定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先例。
国际排名为何不再受推崇
20世纪以来留学热潮催生了世界大学排名,该排名随着声望日益增长,对国内高校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国际上知名的大学评估体系有四种,包括英国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的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的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中国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这些世界大学排名在很多方面展现了其正面效用。对于高校提高自身发展水平而言,国际排名是一个直接的参照标准。排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建设、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成效,进而为高校制定有目的的改进方案提供依据。此外,排名在争取办学资源、吸引优秀人才等方面也扮演着关键角色。排名也是高校开展品牌建设和招生推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大学排名的实质,是高校用来审视、改进自身的标尺,同时也是有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争取教育支持的途径。
对大众特别是学子来说,世界排名能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学习机会,对企业招募人才时,这个排名也是关键的参考依据。
然而,在“名次”这项竞技的运作方式中,当下我们已目睹,国际排名引发的种种反常现象、混乱状况已然完全显现。症结何在?
指标体系差异大,难以反映真实水平
当今众多权威的世界级排行榜,其衡量尺度不尽相同,所以无法完整、确实地衡量高等学府的真正实力。
例如,QS世界大学排名里,“学术声誉”这一项的比重非常重,达到了40%。软科排名比较在意学校里老师的科研成就,比如有没有得过诺贝尔奖或者菲尔兹奖的老师。泰晤排名的评估标准里,教学、研究和论文引用这三项是最重要的,每一项都占30%的比重。美国综合大学排名的重要衡量标准里,声望占最大比重,具体由全球学术声望和区域学术声望两部分组成,各占25%的比重。
图注:U.S.News排名指标
图注:软科排名评价指标
这些衡量标准彼此不同,促使大学在宣传时更注重那些能体现自身更优水平的个别项目,由此造成排名结果无法真实展现学校的整体水平。
某些评价标准引起公众诟病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这个标准经常出现在各种排名榜单的评估标准里,同时,这也是社会民众经常提出疑问的一个衡量维度。
长久以来,关于“仰慕外邦”、“享有特权”之类的说法持续不断,然而此类状况即便常受诘问,却始终未见好转,根本原因在于出国留学人数会左右高校的全球声誉。再者,比起那些与学术研究成就更为紧密相连的衡量标准,留学生数量这个参数反而更容易被人为操控和实现。因此,大学投入巨额资金招收海外学子,并且给予他们比本地学生更优越的条件,这就显得很自然了。
要阻止这种情况出现,不再让中国学子承受精神压力,就必须对那些偏重留学生比重的世界排名表达拒绝态度。
造假买榜,国际排名已经“烂”了
为了争夺排名中的有利位置,部分高校不惜动用金钱购买排名结果,伪造相关数据,这些违规举动削弱了国际评估体系的公信力,同时也玷污了高校自身的形象。举例来说,今年三月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曾遭到指控南京大学排名,指其向U.S.News提交了不真实的资料。但是,这种欺骗手段对于改善学校的实际教育水平究竟有什么正面作用呢?
本末倒置,丢失办学育人初衷
在排行榜这个标尺的影响下,大学在各项发展蓝图制定上显得急功近利且目标不清。排名结果与资源投放直接关联,又以排名作为学科建设的依据,因此造成学科发展差距悬殊。
提升名次的过程耗费了许多资源,包括时间与财富,导致专注科研和教学的工作受到忽视。渴望潜心研究的人,也难以抵挡唯利是图的风气影响,导致伪造成果、违反学术规范的情况频发。
同样受损的,还有高等学府的教学水准。依据排名南京大学排名,我们无从判断教师授课效果起步网校,学生掌握程度,关乎机构教育水准的关键点被忽略了。
拒绝排名,解绑之后向何处去
南京大学对国际排名的拒绝,是一个好的开始。
摒弃名次,核心在于不再盲目跟从单一标准,而是重新关注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据《南京晨报》披露,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教授阐述了对国际排名的看法:他并不认同这些排名的权威性,认为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并且指出这些排名往往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实际价值,因此不能作为评判高校水平的唯一标准。
学术界的声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对高等学府的认可度,并且这种评价会被广泛传播,进而产生显著作用。所以,国内众多大学都对此十分关注。操太圣指出,从某种角度来看,许多大学实际上被国际排名所左右,过分关注其中那些明显且单一的衡量标准,却忽略了教育最核心的立德树人使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单纯依靠排名这种简化的参考,容易使大学偏离其真正的目标,影响其发展路径。
大学排名造成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以及南京大学最近释放的信号,都正推动人们开始客观审视这些榜单,促使大家对于高校排名竞赛展开冷静的思考。
如今,国际排名的火爆程度及其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拒绝排名的影响,并非能立刻实现。对大学而言,对普通大众而言,排名观念都极为普遍,摆脱排名的束缚,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还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
不参与全球排名,并非排斥所有衡量方式。公开的榜单可以不予理睬,但隐性的比较依然存在。从根本上说,各方都需要衡量手段来推动各项选择,大学需要某些基准来塑造自身声誉,民众也需要一些依据来形成对大学的理解。与中国国际排名脱钩之后,国内高校仍需构建自身的衡量体系。双一流工程与学科考核都体现了减少名次看重的倾向,然而无论如何,名次终究是一种参照依据,例如初次确定双一流工程的高校名单时,就曾依据了广泛流传的位次榜单,因而引发过不少讨论。
去除名次,这已逐渐成为多数人的共同看法,南京大学对于国际排名的否定态度,在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鼓励。不过,在实践层面,南京大学这次拒绝国际排名之后,是否会有其他大学效仿?实际上,早些时候部分高等院校也对不参与排名表达了立场,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于2020年宣布,自2022年起将不再向任何全球大学评价机构供给信息,2021年兰州大学还自行脱离了泰晤士世界大学排行榜体系。
高校对待排名的态度,与其自身实力密切相关,实力较强的学校往往不太在意,而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则更愿意参与,希望通过排名获得更多资源和社会认可,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有显著变化,就像“985”、“211”项目至今仍未被“双一流”完全替代一样。
南京大学这次脱离全球排名“圈子”能否充当一个信号,国内高校是否马上会掀起一股“落选”风潮,我们静观其变。
参考链接:
雷峰网雷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