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学校、老师、朋友、公司及职位的考量,先说选校理由?

留学资讯2025-09-26 11:13:31佚名

选择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朋友、选择公司、选择职位

一、先说选择学校。

那时我手头略有储蓄,不过筹措二十万去读中欧长江的MBA还是让我感到肉疼,因此我最终选择了一所普通大学的MBA课程,费用不过几万元而已。我之所以选这所学校,主要有几方面考虑:

我认为掌握知识主要依靠个人努力,需要独立领悟,通过思考来理解,而不是依赖他人传授。以英语学习为例,如果个人不刻苦记忆词汇,不进行口语训练,即便经常听新东方的课程也毫无用处,即便在美国生活两年只在唐人街活动也无法掌握英语。而我的领悟过程需要合适的环境、充足的时间以及思维碰撞,这几个要素目前都能得到充分满足。总而言之我把它看作是学习英语的事情,我自己在家中记忆词汇,学校则当作是英语交流的场所。

中欧长江的学生或许能获得更优越的职位,而我的工作经验尚浅,去了之后或许会是职位最低的,他们大多会关注大老板,而不会太在意我。而在这所学校,大家的资历相仿,我还有机会获得大家的认可。

二、再说选择老师。

目前国内MBA教师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种是外籍人士;第二种是曾在海外工作过的国内人士;第三种是本地大学里土生土长的教师;第四种是公司里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咨询机构的专家,你清楚,我那时候最愿意听你的讲座。由于第一种人不懂国内情况,第二和第三种人缺乏企业界阅历,所以我听他们的课主要目的是开拓思路,把过去的实践经历融入理论体系中。然而,这种领悟对于尚未在企业中获得高层职位的MBA学员而言,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我那时虽然略有所得,但不多,反而很多是刚明白的。当时最乐意听小马哥以及外面公司人士授课。你们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功底,阐述的既有前沿理念又有操作方法念mba需要多少钱,而且涉及身边企业最近发生的案例,因此受益匪浅。

国内MBA使用的书本大多是从海外翻译而来,然而国内许多行业的公司外部状况却动荡不定,政策、国情、人情对其作用显著,在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外的学说在中国无法成为成功的秘诀。而且MBA教材随处可见,如果想学习国外的知识,根本没必要去听课。

所以,当时虽然有缺课,但是你们几个人的课没缺过。

三、再说选择朋友。

交朋友虽然不是我的主要目的,但是我也还是有目的的在选择。依照你的观点,人需要结交三种类型的伙伴,第一种是心灵相通的挚友,涵盖学生时代的同窗、求学时的同窗、以及后来因共同兴趣结识的人等,这类社交圈子能带来快乐和满足,却与职业发展无关;第二种是职场上的伙伴,涉及同事、供应链上的合作者等,这类关系有助于工作顺利开展;第三种是具有长远意义的,他们能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指引和机遇,而其中最关键的是结识重要客户,找到关键联系人,这样做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增强成果,比如你小马哥马宝琳就是我的重要客户,因为你们北京时代方略在业内享有良好声誉,你们段总断继东在业内声名显赫,而你本人也是业内非常活跃的人物,经常与各公司高层接触,通过你我能认识很多人,若没有你的引荐,我认识这么多人士将需要付出更多精力。

我当然还和其余几位老师及同学建立了友谊,彼此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对此我感到非常有益。

四、再说选择公司。

境内运营的公司大致能分成三个类别:一类是外国公司,另一类是国内正在扩张的企业念mba需要多少钱留学之路,再一类是国内力求维持生存的企业。

第一类外资公司并不看重国内MBA毕业生,这些公司的经营方针均由海外总部规划,国内分部只需执行指令即可,他们更倾向于自主培养人才

第二类国内公司当前正处在发展阶段,体量通常非常可观,然而经营成果多年停滞不前,营收增长伴随着利润停滞,或者两者皆无起色,发展方向不明确,管理效能低下,贯彻能力不足,简而言之,缺乏实质内容,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呢?昔日的创业元勋逐渐转变为发展阻碍,组织内部人际盘根错节

这类公司根本不会愚蠢地指望某个MBA就能搞定一切,即便哈佛商学院的学者全部直接调入也难以胜任,它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你们咨询机构来实施整体性重塑。任何自认为能强硬推动变革的MBA,若想在里面尝试改变,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类国内公司目前正处在维持生存的时期,首要目标是捕捉机遇、扩大宣传,优先确保生存再谋求发展,聘请一位MBA的意图是为了迅速增加销售业绩,而不是着眼于运营管理或战略规划,因此,一个MBA如果在三个月内没有取得任何成效,情况就变得非常糟糕了

你当时向我推荐的那个企业,虽然主要目的是维持运营,但它具备成长为行业巨头的潜质,规模虽小却根基稳固,形势紧迫却能保持冷静,领导者对我充分信任,从不干涉具体事务,这份知遇之恩,我必须感谢小马哥。

五、最后是选择职位。

这件事我认为特别关键,就是你之前提到的“财富并非首要,核心在于掌握决策权”。接着我和上司进行了多次深度交流,共计四次,公司的症结得到了明确,核心矛盾也得以锁定,上司对我的期待也完全了解,当我提出解决方案后,他给予了高度肯定,一个月后依然持相同态度,因此我觉得他对我的看法和期望相当稳固,当时他建议我担任副职,但我婉拒了我仅提出两项核心要求:首要目标是担任营销主管职位,全面负责营销工作,但所有行动必须遵循我的规划;其次,薪酬体系需进行合理划分,固定薪资方面我期望获得与普通中层管理者相当的水平,而基于工作成效的奖励部分则理应完全归我所有。

说到这个层面你就明白了,这就又关联到我先前提及的那个核心理念,即:收入源于个人劳动,并非来自上司的施予。

现在我拥有了挣钱的平台,然后就看个人本事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