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源与各地习俗介绍

留学资讯2025-09-09 16:09:27佚名

节日起源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里一个很受重视的日子,它和上元、端午、中秋等八个节日并列,都是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通常在公历四月五日这一天,但它的庆祝时间比较长,有人认为是从节日前十天到后八天,也有人觉得是从前十天到后十天,总之这将近二十天的时间里,都可以算是清明节的范围。

清明节的来历,相传源自古代帝王将相祭拜先人的仪式,后来普通百姓也跟着效仿,在这一天祭奠祖先、清理坟墓,一代代传承下来,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一项不变的传统习俗

这个节日的名称还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有关。从冬至算起,第108天便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持续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位于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到来,气候明快,田野清晰,大自然处处充满活力。用“清明”来描述这个时期,非常贴切。

清明节各地习俗

中国存在二十五支民族庆祝清明节,尽管各地方的风俗习惯有所区别,不过纪念先人、游览春光是普遍的活动内容。汉族文化对其他民族产生了作用,所以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这二十四个少数民族,也形成了过清明节的惯例。

大中华地区

河北

河北省祭祀祖先时烧纸钱有特定时间要求,通常是清明之前清明节黑板报图片大全,或是农历十月的鬼节之后。祭扫活动往往在清明节气到来前七天左右启动,但到了清明这一天,参与扫墓的人已经非常少了。而在冀南一带,人们习惯在寒食节这天,也就是清明节的次日进行扫墓仪式。

上海

清明节期间上海的主要习俗包括祭奠先人和游览春光,每年这个时候参与祭扫和出游的人数将近千万。随着改革开放促进公墓建设的发展,这些墓园多选在邻近省份的苏州、嘉兴等地建造。因此前往这些地方的人数累积超过百万,导致清明前后几天常常出现跨省交通的拥堵现象。

另外,青团属于江南地方的清明应季食品,主要使用糯米粉制作,借助青艾汁调色变成绿色糕团,通常填充豆沙或芝麻作为内馅,吃法上延续了寒食的传统,在上海人看来,青团是清明祭拜祖先时不可或缺的祭品。

福建

福建闽南地区扫墓时间并非固定在清明节这一天。当地扫墓习俗存在两种主要时间选择,泉州市民通常在清明前后几天进行,而漳州市部分民众则倾向于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祭扫。客家人的扫墓活动一般安排在春节过后进行。祭扫流程首先是清除墓园周围的杂乱物,例如杂草和树木,接着先向土地神献上祭品,随后再祭拜祖先。祭拜仪式结束后,会在墓碑上放置小石块压住“墓纸”,以此象征墓穴已经得到修缮。清明节这一天通常不烹制热食,仅食用冷润饼,这一做法源自寒食节的旧规。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庆典举行祭拜仪式,缅怀李冰及其子清明时节的聚会活动,在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进行

山西

清明祭扫时,山西南部多数区域不用香烛,也不焚烧纸钱,而是把纸钱等祭品挂在墓碑上,有“清明墓前满目白”的说法。这是由于寒食节有禁火的传统,而清明又恰逢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区域则要将纸钱等祭品完全烧掉,认为不烧光祭品就送不到先人手中。大同等地方习惯白天去墓地祭拜,晚上在家中焚烧纸钱纸衣。山西北部河曲一带,传统中扫墓需携带酒食,祭奠完毕后便在墓地用膳,象征与先人同享,表达思念之情。山西南部闻喜区域,祭祖时会在坟冢上滚动裹着枣的糕点,据说是为了给逝者老人挠痒。山西中部介休地方,扫墓供品是盘形面饼,形似蛇状。祭奠结束后将面饼置于庭院,经日晒干透再食用。长辈们认为食用此饼有疗疾之效,这种习俗的形成,源于寒食节禁火的古老传统。

晋南区域祭扫完毕返家时,需采集麦苗,同时将松枝、柏叶或柳枝插入门扉用于驱邪。晋北区域普遍使用柳枝。另有一些区域,也会在墓地插上柳枝。

晋南一带百姓常蒸大型面饼,里面包着核桃、红枣、豆类等食材,称作子福,寓意子孙众多福气满满,全靠祖先庇护。各家还要制作黑豆凉粉,切成薄片浇上汤汁来吃。人们会采集萎蕤草,在炕席上反复揉搓,叫做驱蝎。晋东南那边,每个人头上都插着柳枝干叶。女性则把描金的彩胜头饰,粘贴在耳际两侧。晋北这边,人们习惯培育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裹黑豆芽做成馅料来食用。晋西北地方习惯把黍米磨成粉来烙饼,这种饼叫作“摊黄儿”,吕梁那边在清明节当天,会邀请女儿家的女婿来家里做客,这个习俗被称作“清新火”。

香港

清明节在香港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当地居民常去祖坟前祭拜,点燃香烛,烧纸钱,供奉的祭品常有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为了避开人潮拥挤,许多人会提前几周去祭扫,不一定非要按照清明当天扫墓的习惯来。

在港英统治的年代,中港的界限即便在国共内战停火、中共掌权后也守卫得极为森严,不过每逢清明节,位于中港交界处的沙头角禁区通常都会适度放开,让人们能够前往沙岭坟场扫墓;1950年到1970年代上半叶,中国尚未推行改革开放,许多民众也会借清明节祭祖的名义回到故乡,个个都穿着好几件衣物,带着非常多量的生活必需品,用来帮助家乡的亲戚朋友,那时候粤港之间的火车票也常常出现供不应求和购买黄牛票的现象。

近些年来,香港居民在清理先人墓前荒草的时候,部分人遵循“焚草旺穴”的迷信习俗,用火焚烧杂草,由此酿成多起重大山林火灾,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07年,某个组织更筹备了“清明禁山火誓师集会”,向民众倡导不再使用火源清理荒草。

台岛

中国的地域非常广大,南北方的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清明节的日期也呈现出地域性特点,有的地方定在二月初二,有的则安排在三月初三。台湾地区的清明节计算方法是从前一年冬至算起的第105天,而台湾的漳州籍居民则将清明节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地区的清明节风俗与闽南地区较为相似,台湾客家人祭拜祖先和清理墓地的活动通常在元宵节之后启动,具体日期由各家自行决定,持续到清明节结束。

台岛民众的祭扫祖坟的规矩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寻常的祭拜,仪式和祭品都挺简单,大多只摆些米糕、粿点和小饼;另一种是修缮祖坟,祭奠活动非常郑重,祭品一般涵盖多种供品、十二样蔬菜以及粿点、小饼等。祭扫期间必须在坟墓周围放置“墓纸”(用五色纸裁成长方形),每张纸要压上小石块,还得在墓碑上放一叠。这种习俗又名“挂纸”,是献给先人的钱物。若要修缮祖坟,全家人要围着坟墓四周吃染色鸡蛋,蛋壳就散落在墓园里,寓意着更新换代、绵延不绝的吉利含义。祭扫祖坟时,也要祭拜守墓护祖的土地公(他有一块小石碑),既是为了安慰,更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台岛另有一种风俗,当年度家中若发生喜庆之事,祭扫祖坟时需对墓地进行修缮,同时预备一个微小的红灯(即油灯),置于墓冢前方点燃,返回住处后要将其带回,相传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欢欣与好运。

以前的台湾乡下,每次祭拜完毕,总有些小家伙上门要糕点,来的孩子越多,意味着这个家将来会越兴旺,主人就越是乐意拿出“吉粿”或者钱币,分发给这群小家伙们。

后来因为台岛墓地变少留学之路,开始建造骨灰塔,很多人把骨灰盒安放在骨灰塔里面,每逢清明节就到骨灰塔前祭奠清明节黑板报图片大全,这和祭拜祖先的作用是一样的。随着人们想法的慢慢转变,扫墓的仪式也变得简单了许多。

新加坡地区

东南亚一带有个别具一格的宗乡会馆传统,这同当地侨胞的清明节扫墓风俗紧密相连。当初,远赴南洋的华人为了安葬同乡,合力出资购置土地,设立“义山”(公共墓地),修建“大伯公”(土地神)庙宇,借此满足集体祭拜祖先的需求,经过这样的发展,慢慢孕育出对东南亚华人社会具有显著整合功能的宗乡会馆文化。

新加坡本地华裔占全体居民比例高达四分之三,但国土面积狭小,当局从六十年代开始推行殡葬改革,鼓励当地居民将传统土葬方式转变为火化,为此在城郊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骨灰存放设施,导致城区内的墓地逐渐荒废。现在新加坡若选择土葬,需要向政府购置墓位,价格大约六七千元新币,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墓穴产权仅能使用十五年。

新加坡的华人现在依然依照老规矩祭拜先人,基本上是闽南地区的习俗。到了清明节,当地华人常会全家出动,约上亲戚好友,一起乘坐一两个小货车,队伍挺有气势地去扫墓。祭拜活动通常先从供奉土地公开始。在那之后,在先人的坟墓旁边放置上美酒、食物、水果以及鲜花,点燃香烛,覆盖上纸钱,接着把纸钱烧掉,弯腰行礼,最后就在现场将酒食、肉类、水果全部吃完回家,通常要准备五种祭品来祭奠祖先,其中必定有蛤蜊、螃蟹、鸡、鸭等。祭奠结束后就立刻剥开蛤蜊吃,随后把蛤蜊壳丢弃在坟墓前面,示意后代已经来过这里扫墓了。

到中国追访家族渊源、缅怀先辈,是近些年新加坡华人的新风尚。每逢清明节前夕,原籍海南的新加坡同胞相聚时,常以乡音互问:“回乡扫墓吗?”

【YJBYS求职网小编为你推荐更多关于清明节黑板报内容】

清明节黑板报模板设计图片

有关清明节的黑板报图片

清明节黑板报版面设计图片

清明节的黑板报版面设计图片

清明节黑板报优秀作品图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