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领先全国,高校数量却处于下游,这种显著落差让深圳多年来感到十分为难。
最近,一个在内地关注度不高的消息引起了不少深圳市民的注意,教育部办公厅在三月二十二日公布了2024年首批十二所新增专科院校的批准结果,深圳城市职业学院位列其中,这次入选意味着深圳市又增加了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全市高校数量由此增至十六所。
仅十六所高校,对于经济规模位列沪京之后的一线都市而言,确实"简陋"。纵然与国内众多二三线城市对照,也难称出色。不过深圳视之,却是近些年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显著成效。每当添设一所大学,都是该城的一大喜事。
当前国家总人口开始减少,城市扩张速度减慢的情况下,单纯扩大高校规模对很多地区已非首要任务。关键在于调整高校分布,改进院系学科规划,增强教育水平。只有深圳,既追求提升教育品质,又迫切需要扩充高校数量,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依靠顽强的意志和大量的财政支持,深圳在"增设新高等院校,提升旧高等院校水平"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创造了增强高等教育力量的"深圳模式"。这个进程还在进行——依据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促成深圳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和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实现招生工作。往后,深圳海洋学院、深圳教学机构、港大深圳校区等亦将逐步落成,或被纳入发展蓝图。
深圳的"阿喀琉斯之踵"
高等学府对于当代都市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放眼全球,几乎所有大都市都是高等教育的聚集地,其中不少顶尖大学已经化身为城市的象征性标志。
深圳在中国的经济水平中非常突出,位列第一梯队城市,然而该市的大学数量却相对较少,仅能排在三、四线城市的行列。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深圳探索出了一条以企业和新型研究机构为主进行科研的独特路径,这固然是一种创新,但从某个角度来看,这难道不也是因为缺少大学支持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吗。
最新统计表明,北京的高等学府数量最多,达到92所,全国领先,广州有84所,位居次席,上海则拥有68所,位列全国第六位。在二线城市里,武汉、郑州、重庆、西安等城市的高等院校同样数量可观,武汉有83所大学,全国排名第三,郑州有72所,排第四位,重庆有71所,居第五位,西安有63所,位列第六。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的统计结果,到2023年年底,国内有30座城市的大学数量超过20所,其中14座城市超过50所。即便是经济总量仅相当于深圳大约11%的呼和浩特,拥有的大学数量也达到24所,这个数字远远高于深圳。
观察当前大学生总人数,依据各地方当局公布的年度数据,到二零二二年岁末,全国范围内有七个城市的在校学子数目突破一百万之数,包括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以及西安。在这之中,广州、郑州、武汉分别以一六五一万、一三九万六千、一三三万三千的人数位列前三甲,几乎每十位本地居民里就有一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
另外,有十六座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总人数达到五十万以上,除了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还包括南昌、昆明、太原、兰州这类省会城市中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
相比之下,深圳这个GDP总额突破三万亿、常住人口将近一千八百万的巨型城市,在2022年年底只有十五所高等院校,学生总数大约十九万,这两项指标都落在全国三十名以后。在年经济产出达到万亿的强市里,深圳的大学生人数位于宁波之前,宁波的GDP却比深圳多出超过一半。而深圳的学生规模,仅仅超过佛山、无锡、南通、东莞,这四个城市都是地级市。
对于以先进科技和现代工业为根基的城市而言,缺乏规模庞大且实力雄厚的大学群体,始终是进步路上的重大障碍。为了弥补这一突出的不足,深圳在最近十多年里,采取了独立创办和联合建设相结合的策略,迅速推进具有国际视野、开放特色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香港大学深圳校区分数,持续增强自身的大学阵容。
"两条腿走路"办大学
深圳的高等教育开端于1983年深圳大学的建立。在那之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深圳的高校数量最多的时候一共只有四所,分别是深圳大学、后来并入深圳大学的深圳师范专科学校、如今是暨南大学深圳校区的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以及现在称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除此之外,还有一所不具备学历教育功能的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现在叫做深圳开放大学。
进入新世纪,深圳深感大学数量不足限制了人才的培养,于是想方设法要扩大高等教育的容量,因为新办全日制大学需要层层审批,难度相当高,深圳迫切希望得到学校,便决定先引进内地顶尖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然后再争取与国内外大学联手,在深圳共建校区。
2000年,深圳市当局率先同清华、北大及哈工大磋商,商议共建深圳研究生院事宜。该市在环境优美的塘朗山脚、西丽湖边选定地点,兴建大学城,并投入大量资金,协助三所高校建造教学设施,同时建设共享的图书馆与食堂。2001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准予成立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和北大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设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很多人未曾料到的是,这一行动,不仅促成了这三所著名学府的新篇章,也开启了深圳高等学问迅猛前进的序幕。二零一四年,依托清华深圳研究院,深圳市当局、清华大学以及加州伯克利大学三方协作,共建了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即TBSI。二零一六年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着手招收大学本科学生,学生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其录取的最低分数在广东省区域里赶超并有时超越了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生部后,还开设了如今已经非常著名的北大汇丰商业学院。
哈工大(深圳)在深圳建成的首所985大学,正值该市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实现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落户此地。该校引入哈工大王牌专业,有助于增强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高层次人才需求,促进产业进步,同时也为哈工大自身发展带来益处。深圳市前副市长唐杰,曾任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在某个访谈里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了相关情况。
港中大(深圳)在联合海外高校开展教育项目方面,堪称典范之作。它最近度过了十周岁的纪念日。如今,这所学校汇聚了超过九千名学子,教师团队里拥有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两位图灵奖得主,一位菲尔兹奖得主,以及将近三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院士。录取的高考学生里,多数省市的文科和历史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位次在百分之一以内,理科和选考及物理类考生的最低录取分数位次在前百分之二之内。
值得指出的是,内地高校在异地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曾经被政策紧急制止,深圳为此也受到波及。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强化高校基建管理的规定(教发厅函〔2017〕12号)》,明确表示通常不赞成、不提倡在不同城市或省份设立分校。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文件,重申要求各地方切实执行 2017年12号文件精神,暂时叫停增设新的高校跨区域办学项目。在此背景下,计划中的"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项目(由深圳市政府联合吉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创办)被迫中止。此前,"武汉大学深圳校区"也因相同缘由而取消。但是,香港和澳门的大学不受前面提到的办学规范限制,因此深圳可以继续吸引像香港大学这样的名校。
深圳在开展外来院校引入及联合教育项目之际,独立创办高校的构想也从未被该市所舍弃。2007年,深圳市当局着手规划南方科技学院的创建工作,那一年,深圳市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行第四位,科技密集型企业所创造的工业价值达到六千三百六十八亿九千八百万元,占全市整体工业产出的半数以上。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南科大获得批准开始筹备,二零一二年四月完成筹备程序正式成为学校,二零一八年五月被授权授予博士学位,成为全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之一。二零二二年,南科大被选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其部分学科也纳入建设范围。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里,建校才十一个寒暑的南科大位列301至350区间,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八,在广东省所有大学里排名第一。
二零一六年十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高校进步的若干措施》,计划在二零二五年时,全市高校数量增至二十所上下,全日制学生规模约为二十万,其中三到五所高校跻身全国五十强,五十个以上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价前十,三十个以上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百分之一。在十数载光阴的持续奋斗下,深圳逐步发展成为南方地区关键的高等教育枢纽。
此后贝语网校,深圳增设了第二所985类大学,即中山大学(深圳)。为争取这所大学,深圳市投入巨大,在光明区拨出4700余亩土地,整体投资达500亿元以上。从达成协议到校区建成,仅历时不到五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由原先的荒芜之地,转变成能容纳1万多名师生的知名校园,再一次展现了新建大学在深建设的快速效率。
最近几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以及深圳城市职业学院相继获得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则开始了筹备工作。到如今,不过二十三年间,深圳的高校数量已从五所增长到十六所,平均每两年新增一所,学生总数和未来招生计划都大幅提升,实现了高等教育非同寻常的飞速进步,造就了所谓的"深圳现象"。
这些新兴高校为何集中出现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朱清时,以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原院长海闻,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都曾提及,深圳拥有不甘现状、勇于探索的城市精神。最近港中大(深圳)的首位校长徐扬生在回顾港中深的开创十年期间,向媒体透露说,他当年曾向众人郑重承诺,若要在内地建立一所大学,非要在深圳创办不可,否则干脆不办,经过这十年的实践,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一位教育权威人士向媒体透露,深圳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科技创新协作环境,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同时采用独立建设和合作引进两种途径,显著提升了教育水平,形成了契合本地特色的高等院校发展新路径,也为国家培育世界级顶尖学府提供了有益经验。
要规模更要质量
三月十五日,专业数据调研机构科睿唯安发布了关于ESI的统计资料,时间跨度是从二零一三年一月一日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深圳市内共有五所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三十九个学术领域位列全球顶尖百分之一行列,这些机构包括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深圳大学位列全国五十强,该校四个学科跻身全球万分之一,南方科技大学一个学科也进入全球万分之一。
在全球的大学排名中,深圳的高校表现突出,有了显著提升。深圳大学在全球的排名已经到达第363位,比前一次提升了10位。南方科技大学在全球的排名是第589位,相比前一次进步了22位。港中大(深圳)在全球的排名是第2003位,进步了48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全球的排名是第4600位,进步了57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球的排名是第5918位,进步了21位。
对于深圳众多大学普遍建校仅十年左右的情况而言,这些成就并非易事。获得这样的成果,与新建高校的宗旨和规划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先前发布的《关于促进高校进步的若干指导》清楚表明,在持续扩充数量的同时,要注重既有大学与新兴大学之间的平衡发展,普通大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要同步实施,打造出各自的优质与独特点,对新建的大学院校要按照高规格高标准来规划,着重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学科门类和专门领域。
这在新建大学的专业设置上体现鲜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发展同深圳核心产业紧密对接,核心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十个一级学科领域;哈工大深圳校区着重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相关学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临床医学、环境与生态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十五个学科方向均进入ESI排名前1%;港中大(深圳)于2014年正式建校,初期开设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三个满足深圳迫切需求的本科专业,后来根据社会需要增设了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以及一所研究生院。
深圳理工大学定于2024年正式启动招生工作,首批拟开设神经科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方向;香港大学(深圳)正在筹备之中,计划优先在理学、医学、法学、工程、建筑、智慧城市、生命科学、数据与智能、先进材料、金融科技等范畴内构建学科体系或科研平台,旨在推动深圳产业体系、创新链条、人才梯队、教育体系"四链"之间实现深度整合。
周密的学科规划带来了卓越的育人成效。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该校发布的《2023届本科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表明,学生总体就业率为95.13%,在国内众多高等院校中居于领先地位香港大学深圳校区分数,其中,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高达80.92%;获得工作机会的学生的平均年收入为17.08万元,其中,超过半数选择在深圳地区发展。深圳技术大学是当地仅有的公立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需求量很大。
今年深圳市政府报告还强调,要迅速构建高水准的高等学府,帮助深圳大学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综合类大学,促使南方科技大学成为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精心打造西丽湖国际科教中心、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中心,促进科学技术研究、教学培养和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积极拓展高层次的教育合作项目,增加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数量。
此外,今年深圳将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安排,着重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同时合理规划医学、法学等学科的发展,期望有1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列,促进国产创新技术融入教材和教学;将协助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并帮助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升格。
做大做强高等教育,深圳远未到满足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