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作为世界知名学府,历经超过百年时间,已经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现任第十六任校长张翔表示,香港大学将紧跟国家发展步伐,抓住时代赋予的良机,为国家与香港带来更多价值,开启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照片拍摄于10月7日。这张照片由新华社记者吴晓初提供。
有责任也有信心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作贡献
我们是一所享誉全球的学府,理应担当起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重任,并且坚信自己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张翔近期应新华社记者邀请进行对话时谈到,香港是东方与西方文明融合的地方,香港大学拥有高度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其研究方法与世界标准保持一致,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政策优势,能够吸引全球一流的科研人员到港任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创新基础研究,进而助力国家整体经济与科技的长足进步。
近些年,香港大学和香港社会一样遭遇诸多困境。时任香港大学校长的张翔,正如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对他的评价,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一直无畏艰难,体现出化解危机的能力香港大学校长张翔,使大学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均表现出色。
自2018年7月就任此后,张翔促使香港大学启动了许多具有开拓性的重要计划,诸如在香港深圳建立校区、实施全球招募杰出学者方案等,并获得了显著成果。他的胆识和勇气因此赢得了广泛赞誉。十月三日,港大同校务委员会全体通过决议,张翔将于二零二三年七月合约届满之后继续任职五年,至二零二八年止,坚信他能够持续展现领导才能,引领学校迈向更高境界。
张翔对香港大学的将来,怀有明确构想,他希望将这所大学推向更卓越的学术境界,这对大学自身、对香港这座城市、对整个国家而言,都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
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大学提供大舞台
今年九月,香港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达成了合作协议,将在深圳建立港大校区,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尖端科学研究,期望将其打造成为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综合性学术机构。
大湾区建设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如同为香港大学装上了助推器,使其能在更宽广的天地里为国家效力。张翔谈到,他们打算在深圳设立分校,把香港出色的教育资源以及前沿的基础研究带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未来,这所大学有望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香港大学校长张翔,促进大湾区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香港大学深圳校园有个独特之处,叫做“两条腿走路”。张翔打比方说,这就像一个学校有两个校区,如同一个人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在香港,另一条腿在深圳,但两校区共享一个核心,依靠学术往来和资源共享,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深圳高校相当于港大升级版,旨在服务大湾区、服务全国、走向全球。港大在科研管理领域拥有百余年积累,这些经验若能引入大湾区其他地区,将极大助力国家科技发展。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10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香港大学一直以“为中国而立”为宗旨
香港大学是当地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机构,它于1911年成立时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中国设立”。张翔对此表示了高度关注,他指出:“香港大学的师生们始终坚守这一目标,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为国家进步提供了支持。”
他举例,过去内地众多法官在香港大学接受学习,香港大学对内地早期法治发展贡献颇丰。近些年,香港大学也为内地造就了众多金融专才,例如与复旦大学联合开办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等。
助力香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也是香港大学服务国家及本地的担当。张翔谈到,香港大学长期位列全球最具国际视野高校行列,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教师来自世界各地顶尖学府,学生构成同样丰富多彩。学校期望能够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担当起沟通的纽带作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十月六日所发的施政报告里讲明,港岛薄扶林有块四公顷即四万平方米、原本是“绿化地带”的土地,政府准备用来盖深科技研发大楼,这块地是给香港大学准备的。
张翔透露,他们打算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一个面向全球的科研机构,将其打造成顶尖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不断地为香港、国家以及世界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公共卫生等世界性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香港青年能把握大湾区机遇找到自身位置
张翔身为国际顶尖纳米工程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并且担任大学校长职务,他将更多心血投入到青年人的教导和栽培之中。他着重指出,青年群体是香港发展的希望所在,社会各界应当关注香港年轻一代的实际状况,为他们营造优良的学习条件与职业发展空间。
香港当前产业格局较为单一,主要涉及房地产、金融、航运等领域,应当推动产业多样化,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张翔期望,香港青年能够抓住大湾区发展带来的契机起步网校,发掘个人适合的领域,体验多元发展模式。在深圳设立校园亦有助于增进两地青年互动,让香港学子有机会到深圳企业实践,从而加深他们对国家整体发展的了解。
香港大学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不只是全球化的学府。张翔的目光投向了更为辽远的将来,它的基础性探索和原始性突破,将为国家未来五十年乃至一百年的持续进步奠定坚实根基。
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张雅诗、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