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形态紧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成为当前的主要经济模式,近些年得益于国家层面的积极扶持,我国数字经济的体量实现了快速扩张,《“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更是将数字经济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份报告将首先阐释数字经济的定义,接着探讨其展现出的主要特征,同时梳理相关的政策扶持措施数字经济专业就业前景,并考察数字经济的重点产业构成情况。中国当前的经济格局显示,数字领域的关键产业尚存广阔的提升潜力,数字产业特别是相关的制造板块对于整体市场需求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国家层面对于数字经济的扶持措施持续增强数字经济专业就业前景,往后数字产业的增长态势和行业体量的扩大前景相当清晰。
数字经济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即数字化的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它依托于现代信息网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来提高效率并优化经济结构。分析数字经济可以运用“两化”的视角,也就是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这两个维度。依据信通院的说法,数字产业化就是与数字产业有直接联系的互联网、软件服务等行业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产业数字化则是传统产业因为应用数字产业而带来的经济价值。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文件,明确了数字经济产业涵盖五个主要领域,分别是数字产品制造领域(涉及计算机、智能设备生产等)、数字产品服务领域(包括数字产品批发、零售等)、数字技术应用领域(涵盖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要素驱动领域(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效率提升领域(包含智慧农业、数字金融等)。前四个领域属于数字产业化范畴,构成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根基和核心构成,第五个领域则属于产业数字化范畴,体现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
近些年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依据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我国数字经济体量从2016年的22.6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5.5万亿元,占GDP比例也从30.3%增至39.6%。数字经济的两大关键构成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也在持续加速。2021年,国内数字产业的总规模抵达8.4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1.9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占比从2016年的7.0%增至7.3%。与此同时,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的体量在2021年达到37.2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7.2个百分点,其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也从2016年的23.3%增加到了32.5%。
数字领域同传统经济领域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构成生产力的基础有所不同:农业时期,土地和人力是关键资源;工业时期,资本和技术占据核心地位;到了数字时期,数据资源成为了最重要的基础。数字经济发展将推动生产模式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由此促使生产体制发生相应调整;创新构成数字经济的主要动力来源;相较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更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数字技术有助于增强经济运作效能。
近些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不少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行动计划。2020年4月,文件首次将“数据”确立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2022年1月公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在“十四五”期间要初步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等发展任务,并制定了到2025年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具体数值指标。二零二二年二月,国家层面的重点项目——东数西算工程开始全面实施。东部区域存在庞大的计算能力需求,西部地带则能源再生资源充裕起步网校,在西部建立数据存储中心来满足东部旺盛的计算需求,有助于改进资源分配,大幅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今年二月公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全面规划中,进一步阐释了数字中国建设“2522”的总体布局。
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及其作用。数字经济主要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六成,集中在产业链和经济的中下游,以下游为主。其中一些行业为中下游制造业,包括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计算机等。另一些行业则分布在下游服务业,涵盖软件、电信、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从投入产出表的反向关联分析,数字经济中心产业里的制造类别对整体需求有显著的促进效果,而数字服务类别对其他产业的需求促进作用则比较有限。对于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来说,尽管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比重还不大,但这些核心产业在股市中的比例却相当高。近些年电子、计算机、通信、传媒这四个行业总市值占沪深两市的比例大概稳定在15%上下。
这一成果激起了社会各界对数字经济的极大兴趣,数字经济的进步将逐步调整并完善生产运作方式与社会组织形态,从而提升经济活动的效能。审视我国的经济布局可以发现,数字经济的支柱产业尚有巨大的提升潜力,未来可期,数字经济特别是相关的制造领域对于整体消费的促进效果十分显著。此外,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扶持程度持续增强,往后数字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体量的拓展态势相当显著。
风险因素:欧美经济金融风险;贸易摩擦;地缘政治扰动。
(明明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