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屈原的投江故事
▍ 屈原的背景与忠诚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在楚国汨罗江的岸边,有个年富力强的男子,他头发散乱,衣服破旧,站在江边很久。他一言不发,只说了一句“天下都混浊只有我干净”,说完就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波涛汹涌的江水里。当时楚国的百姓正忙着逃难,郢都被秦军攻破,白起的秦军从西北方向逼近长江边。
烈焰、哀嚎、马蹄的轰鸣混杂在一起,楚国陷入一片狼藉,民众四处奔逃。那个决绝投入汨罗江的非凡人物,就是屈原。在兵戈交错的岁月里,战国七雄彼此征伐,读书人如同无根的浮萍,在各个国家间辗转,寻觅安身之地。
但是屈原却很特别。他处在纷乱的战国年代,对楚国非常忠诚,并且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失败和艰难,他总是固守本心,一点也没有动摇过。
▍ 屈原的政治生涯与挫折
他过于固守个人见解。对楚怀王而言,正直的进谏常常被轻视,而朝廷中的子兰、靳尚之流,他们只贪图一时得失,谋求自身安逸。屈原有心劝谏楚王与秦国保持距离,建议联合齐国一同抵御秦国的侵犯,还打算推行一些变革方案。纵然被贬谪,屈原依然没有动摇信念,持续努力拯救楚国。他的意见没获得太多人响应,反而被看作是“爱管闲事”,受到了排挤。
屈原初次被贬谪,不得不弃舍富庶的郢城,迁徙至偏远冷落的汉北之地。那片区域战祸不断,居民稀少,景象十分萧条。他乘船远行之际,泪水难以自抑,悄然濡湿了眼睑。在汉北岁月,他饱尝生活之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涉江》一诗,字里行间饱含着难以排遣的孤寂和愤懑。
▍ 屈原的内心挣扎与最终投江
屈原其实心里清楚得很。这次被贬,可能就再也回不了郢城了。他离开了家乡,这一走接近十年。那些年里,他的去向几乎没人知道,外面传来的信息也零零碎碎,根本凑不成他的真实境况。
等到楚顷襄王上位,情形慢慢稳定下来,他终于能够回到朝廷任职。不过可惜的是,那些过去的老臣仍然担任要职,屈原的愿望再次未能实现,这次他感到的挫败感更加剧烈。他再次出面抵制同秦国的婚约,并且严厉批评子兰的抉择是损害国家的行为。
他随后打算朝北边走一走,想要看看郢都那边的情况。路上,他碰到了一些流离失所的人,并且向他们仔细打听了情况。他看到了从郢都跑出来的一些百姓,他们头发散乱,怀里抱着孩子,还拖着年迈的母亲,脸上满是深深的惊慌。
屈原因为国家面临危局,又因抱负无法实现,最终选择了投江而死。紧接着,他一路向南走去,最终来到了汨罗江边。那时正值五月五日,四周的草木长得郁郁葱葱,可江水却波涛汹涌关于端午节屈原跳河的故事,流速极快。
没有庄重的典礼,也没有不舍的告别场面。屈原就这么安静地、断然地纵身跃入了江水之中。
02端午节习俗的由来
▍ 端午节的起源与纪念屈原
屈原自溺,未能扭转楚国的国运。但是,从那一年开始,楚地民众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纷纷驾船于江上,搜寻他的身影。屈原的投江行为,构成了端午节的缘起,用以追思他的忠贞。
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大家开始用叶子包裹米团,扔进江里喂食水族,渐渐地,这一天被定为端午节日,司马迁编撰《史记》时,专门为屈原撰写传记关于端午节屈原跳河的故事,并亲自到汨罗江边祭奠。
▍ 端午节的全球影响
屈原的声名远播,不只在楚国境内,端午节更演变为世界性的文化传统,获得全球民众的普遍认可,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评选“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推举屈原当选,从此以后,汨罗江这个地名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