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倾力打造高新科研基地
本报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孙宏志 马燕婷
华南理工大学着力建设高科技研究平台,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根据消息,在2010年1月举办的全国科学技术表彰会议上,该校有四个项目得到了不同级别的表彰。其中,华南理工大学获得了广东省当年唯一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标志着该校第三次在国家级三大奖项的获奖数量上,成为广东省高校的领先者。
华南理工大学目前有57个部级别以上的科研平台,涵盖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以及3个与公司合建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这些设施共同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实验室网络。华南理工大学是学校科技事业进步的关键平台,它作为高水平科研基地,具备强大的源头创新能力、集聚人才资源的能力以及成果推广的能力,始终瞄准国际科技发展新动向,同时关注国家和广东省的科技发展核心方向,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水平,学校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持续快速增加,科技工作接连获得重大进展。
基础研究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石
苹果Ipad 2前天正式推出,乔布斯表示更轻更薄的Ipad 2拿在手中如同书本一般。如果将来,手机、电脑、电视……这些设备都能像纸张一样折叠,或者直接缝制在衣物上,那么将功能强大的Ipad放入口袋里也不再是妄想。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曹镛教授领导研发的“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将使相关设想得以实现。
曹镛团队有成员表示,这项创新首次采用水溶性发光聚合物,充当阴极界面修饰材料,同时使用稳定金属阴极,取代了以往活泼金属阴极,通过全印刷方式,成功制造出三基色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新工艺。借助客体分子(D)与受体分子(A)间的能量(电荷)交换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成功研发了若干种含硫、硒、硅等杂环成分的新型发光聚合物,以及多种构造的磷光聚合物,攻克了蓝光与红光聚合物发光能力弱、色光纯正度不足的世界性技术瓶颈。在国内率先以喷墨打印技术制造出PLED全色发光显示屏,为工业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国内科研领域人才济济、硕果累累,高校如何才能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华南理工大学相关人士表示:根本性研究是技术发展的引领、独立创新的根基。必须依靠透彻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才能持续提升独创能力,增添长远发展的动力。
华南理工大学依托大学平台,基础研究持续产出丰硕成果,发展势头十分旺盛。李元元教授负责的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了名为“新型高强耐磨铝青铜合金及其应用”的科技成果,攻克了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即提升铝青铜合金的减摩、耐磨性能往往需要牺牲其强韧性;通过创新该类合金的组织和性能设计方法,成功研制出代号KK的高强韧耐磨铸造铝青铜合金,以及代号KK3的国防“XX工程”急需的高强韧耐磨变形铝青铜合金,这两者均替代了原先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项目获得了国防发明专利授权1项,制定了国家军用标准1项和企业标准2项,并在国内13个省(市)的60多家企业得到应用推广。
培育人才 打造坚实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科研基地着力打造优良的学术氛围,并改善工作环境,因此汇聚了一批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学识渊博的科研队伍,同时招徕并栽培了众多杰出的科技创新人员,最终构建了全面的创新竞争力。
二零一零年,陈克复院士团队的“中高浓度纸浆清洁漂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表彰,这表明该团队在非木材纤维制浆和设备研发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程度。陈院士在华南理工大学组建团队的时候,就特别注重吸纳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依据广东省造纸产业实际状况,把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确立为应用型研究机构。主要致力于非木材及速生材料制浆造纸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探索,同时融合配套的新装备与工艺管理研究。该实验室需与规划设计单位、造纸企业以及设备生产厂商紧密协作,迅速将科研成效转化为生产效能。
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收获的诸多科技荣誉,源自长期耕耘孕育的丰硕成果。过去三年间,华工共造就了七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们全部供职于省部级以上科研单位。例如,二零一零年度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吴水珠老师,是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关键成员。吴波老师则是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负责人。去年,华南理工大学举行集会,研究“高层次人才三大方案及团队变革施行措施”,就杰出人才吸纳、杰出人才培养、杰出团队吸纳、创新团队栽培及“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变革征询意见,将用更强劲的举措促进科研的进步。
科技成果服务民生助推行业科技进步
科研基地是学校前沿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核心平台,同时也是连接学校创新成果与产业应用的重要桥梁,凭借《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赵谋明教授,早在项目攻关过程中就计划向企业寻求原料支持。
部分食品公司在制造环节,会产出一些附加价值不高但富含蛋白质的生物质,例如鱼类和虾类的内脏、提炼油后的残余物等,这些生物质通常被制造者直接丢弃,赵谋明及其科研小组却设法将这些“边角料”转化成了有价值的资源。他们巧妙运用酶解操控方法,对价值较低的蛋白质原料实施预处理,显著增强其被酶分解的能力,借助调整蛋白质分子构型来引导酶解过程,从而将其中蕴含的鲜味成分高效提取出来,经过赵谋明及其团队精心加工,原本只能以吨为单位销售的蛋白质原料,转化成的呈味活性物质和调味品能够按克计价出售,他们成功让低价值蛋白质实现了“价值提升”。
目前市面上超过半数的速食面调料包都应用了本公司的独有技术,赵谋明先生信心满满地向笔者透露了这一信息。
在成功向公司索取所需材料之后,研究机构开始将探索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并尝试接触新的方向。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教授主持的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涵盖材料、医学、生命科学、医疗器械等领域,运用新颖的科技活动方式,构建了融合“医、工、研、企”的产学研联合体,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医疗机构建立了沟通、互动及协作的渠道,形成了跨越学科、部门和领域的科研合作新格局。
该中心现与北京301总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北大口腔医院、山东威高、冠昊生物、深圳沃尔德、南枫科技等合作机构一起进行研发活动,时常召开产学研联席会议和技术高峰论坛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探讨骨、齿、皮肤、角膜、心血管等人体组织功能重建的共性问题、技术整合及成果转化,已经发展成为行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支持的基础平台。
二零一零年三月,教育部与广州市合作共建,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主要发起方组建,这个机构专门服务广州市及珠三角地区现代产业,旨在为重要产业部门与小型企业提供全面支持的公共技术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并举行揭幕仪式。科研机构在广州南沙区安家,借助全新的合作模式和创新载体,促进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实现再升级,科技获得新突破,社会与经济迎来新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在采访中谈到,科研基地是该校科技自主创新的骨干,具备顶尖的实验设施和科研氛围,持续产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科研基地也是培育、吸引和汇聚顶尖科技人才的摇篮;科研基地拥有全国一流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既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学校科研实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望的关键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