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再次宣布数所学院升级为大学,此举引发网民热议,部分人质疑国内高校盲目追求头衔,过于注重虚名,而学科进步与人才培养才是大学核心要务,同时也有观点指出麻省理工学院位居全球顶尖,却始终未更改校名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这完全是一种缺乏见识的行为。该校的英文全称是 of ,中文译为“学院”,系民国时期沿用至今的译法。
麻省理工的名称,在美国意味着这是一所专注于理工学科的大学,美国其他以理工命名的大学,例如加州理工、新泽西理工,也均为世界级的顶尖学府。
中国顶尖大学联盟中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其英文名称翻译时也包含了完整的 of 字样,显然美国麻省大学,人们并不会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称作哈尔滨工业学院。
麻省理工的名称中,学院才是其真正的含义,美国多数学校冠以大学名,实际上多为规模不大的文理学院,学生人数通常只有几百或几千,专注于本科阶段的基础教育,很少开展研究生层面的教学。
此外,多数美国综合性高等院校最初是作为学院建立的,后来经过发展才升格为大学,例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
最初这所学院叫作“剑桥学院”,时间是1638年,是为了纪念哈佛先生的捐赠,随后在1639年改名为“哈佛学院”。到了1780年,在马萨诸塞州议会的批准下,哈佛学院正式升级为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创建于1701年,最初是一所宗教性质的教育机构,为纪念英国商人耶鲁的资助,于1718年更名为耶鲁学院。
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在伯克利主教、斯泰尔斯牧师、波特校长等人的持续推动下,耶鲁学院逐步实现了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型。到了1887年,耶鲁学院正式更名为耶鲁大学。
国内高校热衷于更名为大学,缘由十分明了,校名变更后,招生名额得以扩充,国家财政支持力度随之加大贝语网校,毕业生求职时不再因身份是学院而受冷遇,吸纳优秀师资更具吸引力,各类社会资源对接也更为顺畅。
我国社会普遍存在以身份划分等级、按资历排序的现象,高校寻求更名实属正常,毕竟谁都渴望被认可,期盼得到更多支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当某个学院资金充裕,且在业界享有盛誉,社会地位稳固时,通常没有必要更改为大学名称,例如医学界的顶尖机构协和医学院,以及艺术范畴内的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但大多数学院不具备这样的声誉和条件,因此只能遵循教育部规定,通过常规途径逐步提升自身层次,并谋求发展。
学院如何才能转变为大学?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学院升级大学的明确标准,涉及办学体量、学科专业设置、教师团队构成以及教学科研能力,只要学院符合这些标准,就有资格提出更名申请。
提及国内高校更名,亦可回顾国内著名学府的更名历程。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1911年时名为清华学堂,1912年改为清华学校,1928年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方面,该校1898年成立之初称为京师大学堂,1912年先后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和北京大学。
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其前身是南洋公学,1911年时曾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9年最终定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美国麻省大学,同样起源于清末的省立学堂,后来经过更名才成为大学。相比之下,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当时组建的专业学院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最终更名为大学。
-----------------------------
上林院有位名叫杨飞的人,他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大学里任教,长期研究产业经济和财经领域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