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体育馆内,有2023级4630名新生,他们共同同上大学生涯规划的第一课,而这一回也是学校头一遭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既定安排里设置生涯规划这一主题 。
学校在2023年6月成立生涯发展中心,目的是为了更好帮助同学们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urp,同时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该中心分别设置生涯、就业、心理3个教研室以及职业生涯咨询室,还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搭建生涯与心理融合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此赋能学生未来成长。
你提供的内容似乎不完整,请补充完整准确的信息,以便我能按照要求进行改写。当前内容中“‘’是英文单词‘桥’的意思”表述有误且不明确。中心展现生涯教育、心理教育、就业教育相融合的育人特色,注意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针对学生的阶段特点以及心理变化,开展不同阶段的教育、服务、引导工作,为学生给予教学、测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就业指导等特色服务,凭借课程建设为支撑,消除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障碍,推动学生在学业、职业和事业等各个领域迈向积极发展,构建从始至终、每时每刻、由面至点的全程融合育人新式格局。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化
生涯发展中心于第一课堂开设《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这 3 门必修课程,且覆盖全体学生,课程教研室严格把控教师选取,进行集体备课,把这 3 门课程归入学校课程体系,牢牢抓住课程育人主要阵地;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且形式多样的校内生涯特色活动,为学生供给个性化服务;于第三课堂组织参访优质企业以及行业资源,打通课内跟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和线下、知识同实践的壁垒。三个课堂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实现立体的全方位特色育人模式。

生涯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常态化
生涯规划师培训

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生涯咨询工作室,为学生供给日常的、规范化的种种服务,涵盖心理测评、生涯测评、心理普查、心理访谈、心理危机评估、心理咨询、生涯咨询、团体辅导、就业指导等,以此为学生排解困惑。在近3年期间,累计达成测评服务3.7万多人次,针对于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方面服务了7000多名学生,个体咨询有700多人次,职业指导类活动举办了300多场次,团体心理辅导举办了20多场次,生涯训练营举办了4期共50多场次留学之路,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主题讲座开展了40多场次。学院跟第四医院订立协约,强化医校协作,举办学工团队的心理问题事例研讨,借助心理健康的五级工作架构以及双报机制,稳固校园心理健康安稳的联络网。
普识宣传与生涯实践活动体系化
专家讲座

中心以开展讲座、主题活动月、训练营、沙龙这多种形式作为途径,于主要时间节点,进行覆盖全年的心理与生涯知识宣传。本年度内,邀请校外生涯规划专家、四医院心理顾问进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共4场,借助两个心理主题活动月开展心理特色活动,有20余项。其中,“最美笑脸”活动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优秀组织奖。指导各学院辅导站开展心理沙龙和生涯训练营,场次达10余场。
队伍建设与组织建设融合立体化
在学校完成心理教师以及咨询师队伍的配备基础之上,中心聘请行业专家担任顾问,为此加强教师与咨询师队伍作培训,以此提升专业技能,而后组织开展《生涯教育校本化实践兼论就业观念引导》这样的专题讲座,于是有15名老师完成NCDA认证生涯规划师培训,最终形成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梯队型人才队伍,将其作为中心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部署五个工作组,构建起整合式组织平台去实施项目制管理,每个人都在本职工作上站位,同时彼此互相配合、交叉开展合作,进而成就精诚团结的育人团体,达成资源利用最大化并凝聚成全员育人的强劲合力 , 。

“生涯发展中心,连接教师与学生,连接学校与企业,连接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urp,以生涯教育掌舵,以心理教育护航,赋能学生未来成长。”董绪瑶,这位学生工作处处长说道。“中心聚焦学生专业特点,以专业特色为指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像桥一样延伸,参与到每位同学的长成过程,还有蜕变之中,精准服务每位同学。”依学院专业之特点与特色,设立二级辅导站,以工作室模式来运行,它指导学院开展生涯规划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与活动,为学院学生提供专门服务,能零距离解决学生诉求,邀请专业教师做客辅导站,邀请行业专家做客辅导站,邀请优秀校友等做客辅导站,指导学生学业方面的困惑,指导学生竞赛方面的困惑,指导学生考研方面的困惑,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困惑,着力培养具备厚基础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重实践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会创新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能成长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技术领军人才。
近年来,我校学生于互联网 + 以及“挑战杯”等排行榜竞赛里,获奖数量逐年递增,于同类高校之中维持领先,同学们顺畅达成从学校生活朝着社会、职业生活的过渡,近 3 年学生就业率平均维持在 90%以上,高质量就业率维持在 7%以上,电子信息领域就业率为 28%,成渝地区就业率为 62%,为我省“5 + 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