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热议:经济学还是显学吗?正反方观点分歧大

留学推荐2025-09-11 16:04:27佚名

王贤青/文

最近,一些经济学者聚在一起闲谈,谈话中触及了一个问题:经济学是否依然是热门学科?对此,众人观点相左,几乎形成两大阵营。一方坚持认为经济学至今仍是热门学科,并且已经超越了发展、宏观、微观等传统分支,进而催生出政治、环境、卫生、教育、管理等多个新领域,种类繁多,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并未减弱。反方持不同看法,主张经济学不再属于热门学科,并指出两个现象,其一,年轻人报考大学时的首选专业出现调整,不再倾向于经济和金融领域,而是选择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等硬核科技什么是经济学,至少这种转变的趋势非常显著,其二,从各类会议到社会讨论,经济学家似乎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影响力。

什么是经济学_经济学显学讨论_高考专业选择变化

这场宴席上的争辩未能决出高下,此事背后另藏玄机:经济学究竟能发挥何种作用?是否应当劝勉更多年轻学子选择经济学专业?当前,新式科技不断出现什么是经济学,功能愈发强大,经济学家无论是进行授课,抑或是撰写研究报告,其言论的真伪已难以分辨,倘若技术持续演进,经济学家是否也会步入被社会冷落的境地,至少整体社会对经济学者的需求将大幅减少?寒窗苦读多年,难道就有可能白费功夫?

经济学其实有无用、小用和大用这几种情况,这类话题一直被广泛讨论,并不少见。最近,姚洋老师出版了一本名为《经济学的意义》的新书,其中开篇就探讨了这个问题。在当前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学究竟是什么,又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这件事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当前我们或许比任何时候都更应清楚了解并明确自身定位,否则可能培养出一种容易被机器轻易取代的专业技能,这对个人发展及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种资源浪费。

经济学的无用

在阐释经济学本质之前,姚洋教授首先探讨的是“经济学并非什么”,这实际上揭示了该学科的局限性,他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高考专业选择变化_经济学显学讨论_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不能直接指导如何盈利。经济学家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进行财富投资,失败的概率都很大,有些经济学者的投资能力甚至不如普通民众。所以,不要期望学完经济学就能成为股市天才、投资专家。算一算全国每年有多少经济专业的学生,最终有多少人从事基金经理或者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的工作?就算有人担任了这些职位,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否特别突出?

经济学无法提供预知未来的能力,经济学家给出的预测不必过分迷信。我们经常听到经济学家对来年GDP、汇率走势等指标进行预测,但实际上,如果对那些热衷预测的经济学家的预言一一进行记录和核实,其准确性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有些人的预测水平甚至比随机猜测强不了多少。

经济学的小用

经济学当中,存在许多看似无益的方面,例如这门学科无法直接指引人寻得理想职位,也无法立刻提升个人工作成效。其实,关于何种学问具有价值、何种学问缺乏价值,这一问题并非经济学独有,其他众多领域同样面临。倘若进一步探究,实质上涉及两个更为根本性的议题:如何明确界定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又该如何衡量其价值的高低。

高考专业选择变化_经济学显学讨论_什么是经济学

周其仁教授的著作《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里,有一篇题为《学生质量考核的难题》的文章,也探讨了这个问题。文章指出,确定“普通学科”的实际价值十分复杂,特别是当你把它等同于获取财富,那么许多学科可能都会显得无意义。譬如,你现在的薪酬水平和过去背诵《木兰辞》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呢?跟儿时演练的“鸡兔同笼”算术关联几何?和你在中学阶段耗费大量光阴钻研的地理、历史、物理、化学、政治又有多大牵连?无从衡量。周先生表示:他无法想象当年高声吟诵的“金戈铁马入梦来”,对于如今在大学任职领取薪酬,究竟产生了多少价值与作用。

因此,从学术解释的角度,经济学科同获取财富的直接关联性并不强,这种看法与前面章节中提出的经济学缺乏价值论点十分吻合。但是经济学真的毫无用处吗?这显然是错误的,它对于我们日常活动与生存状态至少具有间接受益,甚至可以说具备根本性意义,几乎能够和语文、数学等学科并列看待。设想一下,对于不识字的群体,或许在大城市中寻找公共厕所都会遇到障碍。若不掌握外语,与外国人沟通将遇到阻碍。同理,若未研习经济学起步网校,面对CPI、GDP及货币政策里的M2、MLF这类经济术语,许多人或许会感到如同听不懂外语一般困惑。

经济学的重要之处,不只是理解经济相关的资讯,更是一种分析思路和认知框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自1996年起设立了经济学双学位计划,面向已入读北大物理、化学等不同学科的学生,提供兼修经济学的机会。许多人在离开学校后继续在原先领域工作,不过他们都非常感谢曾经选修经济学课程的经历,毕竟日常与职业发展都涉及资源分配的选择,而经济学培养的思考方式能有效辅助这些决定。

这至少可以归为经济学的小用。

经济学的大用

高考专业选择变化_什么是经济学_经济学显学讨论

经济学的重要价值,人们似乎更为人所知,相比之下,其作用不大或作用小的方面了解较少。无论是个人研究经济史,还是聆听各类经济学院的招生介绍,通常都是先介绍其重大作用。特别是“经济学”这三个字的翻译,本身就非常契合中文对重大作用的解释:经济学,就是治理国家、帮助民众的学问。和古人所向往的自我完善、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天下太平的目标如出一辙,跟现在人们熟知的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形态也有相似点。经济学的确可以称作物质条件的基础。凯恩斯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实际工作者,自认为不受任何理性引导,却总是被众多已故经济学家的理论所左右。林毅夫教授时常转述卢卡斯的观点:一旦人们着手探究经济发展议题,便很难再关注其他事务了。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哪些方面借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的原理?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学自身的突破?这些突破性成果对于其他后发国家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尤为关键的是,中国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时期,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由此可见,经济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姚洋教授在《经济学的意义》一书中,着重论述了我国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过程,以及中国经济学能够为全球带来的价值,他期望有更多杰出人才投身这项崇高事业,不应只关注短期利益。

当然,用途广泛归用途广泛,人们必须认识到的状况是:经济学在两百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分工已经极为精密,正如开篇所讲,这门学科如今不仅涵盖了发展经济学,还包括计量经济学、环境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诸多分支。不仅如此,各个细分学科领域都堆满了大量文献,要在既有研究上做出有分量的突破非常困难,要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满足任职要求也十分不易,再想成为开创性的人物,或者成为国家层面的杰出人才,那更是难上加难。

什么是经济学_经济学显学讨论_高考专业选择变化

林毅夫教授在回应众多年轻学子关于是否应当攻读经济学,抑或如何确定个人奋斗路径的问题时,其阐述的准则令许多人获益匪浅。他指出,应在个人钟爱的事物中,选取自己最为出色的领域,因为那样做起来会感觉轻松自如、效率倍增。所钟爱的事物,本身就足以带来愉悦感,从而激发持续钻研的动力,不断付诸实践,再加上自身具备优势,未来必定能够取得显著成就。假如暂时不清楚自己偏爱什么,可以先从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开始,由于你最擅长的事务,容易形成相对优势,由此能够感受到满足和成功,久而久之或许就会产生兴趣。

所以,经济学究竟价值几何,并非关键所在。关键在于每个人首先要明白自己偏爱什么,具备哪些才能。而要弄清这些,就必须多去聆听,多去观察,多去实践。《经济学的意义》这类学术普及书籍非常值得推崇,期待各个领域都能出版由权威学者亲自编写的入门读物,这将是大势所趋,有助于许多人更清晰地进行个人发展蓝图设计,整体而言这便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也是经济学精妙的体现。

该书是针对《经济学的意义》的一篇书评,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该书本身则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教授兼院长姚洋撰写完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