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看随想
这篇文章摘自《学会提问》第十一版的补充内容,研究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时容易遇到的困难。文章提出了一个疑问:既然批判性思维这么有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呢?这背后存在一些思维上的阻碍,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议题:我们往往抵触精准的问题,思考过程过于草率,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多思维上的习惯和成见会妨碍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这篇文章指出了我们思想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然而要解决这些困难,或许必须在日常活动和学术探索里进行更丰富的思考训练。(杨赢)
如果批判性思维效果这么显著,为何在邻里朋友的言谈中鲜少发现呢?这其中的部分缘由在于,除非有人传授给你恰当的途径,否则你不可能精通法语,同样,你也无法习得批判性思维。
然而即便你已掌握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并且打算借助它来培养一个更具深度的自我什么是批判性思考,在后续运用你已熟悉的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你仍然会遭遇诸多阻碍贝语网校,这好比驾车行驶在路上时碰到的减速带。之所以称它们为“减速带”,是因为只要车辆降低行驶速度,就能顺利通过,而且这些设施无论是否被察觉,都固定设置在道路上,即便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仍然会对车速产生阻碍作用。
然而,认识潜在困难是处理它们的初始环节。所以,本部分着重指出,要成为一个审慎的思考者,在过程中哪些环节需要让你减缓脚步。
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反思性交流是一种互动过程。融入群体之中,我们应当主动提出恰当的疑问,从而明晰他人的观点。必须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会欣然接受自己的观点受到审视。
处于被质疑的境地,不断受到尖锐的发问,会让人仿佛置身于法庭上接受审讯。问题的数量持续增加,提问对象或许会逐渐感到不悦,甚至觉得自身面临压力,最终可能勃然大怒,或者拒绝再进行对话。他或许不擅长阐述支撑其观点的多种依据,亦或难以说明坚持这些依据的原因。即便你视提出这些疑问为对你与深思熟虑者而言不可或缺的一环,提问对象未必认同这种看法。
许多人不喜欢别人反复探究他们的想法,因此提问时必须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批判性思维者不够谨慎,可能会无意中得罪他人,影响与朋友的关系。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必须了解谈话对象,运用批判性思维时要讲究方法。
思考过快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我们的大脑几乎总在持续地分析周围环境传递的信息。无论我们选择早晨外出要穿哪件上衣,还是选择该信奉哪个宗教,我们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思考。
第一章曾提及“快思考”,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大脑还具备另一种功能,这种功能被卡尼曼称作“慢思考”。这种后一种思维模式什么是批判性思考,亦即“系统2思维”,正是本书探讨的核心。
慢思考指的是借助大脑理解并审慎分析他人言论的过程,若需以二字概括本书核心,便是遇事决断须得从容,重大抉择务必缓行
我们的“直觉式思考”,往往依据眼前有限的信息,不经周全考虑就迅速下结论。倘若不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从容、系统的审视,那么出错的几率将显著提升。
然而,我们不必因此灰心。“系统2思维”能够反驳“系统1思维”所下的结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系统2思维”不借助“系统1思维”来做出判断。虽然依靠“系统1思维”很方便,能够节省许多力气,让我们不必对自身情况做很多审视和考量。可要是依赖“系统1思维”,我们就要用正确和明智去换取快速。我们要培养的习惯,就是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想?
刻板印象
我们开始了解任何事物时,内心都存有既定的看法或倾向性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固定观念,就会认定某个个体仅因归属于某个群体,就必然具备某些显著特质。
刻板印象会取代“慢思考”。下面,我们举几个小例子:
·脸上长毛的男人都很睿智。
·胖子活得都很快乐。
·日本人都很勤劳。
·年轻人办事比较草率。
·女人最适合做秘书工作。
·领取社会福利的人都比较懒惰。
这六个案例都在伪装地揭示某些人群的关键特质。假如我们轻信这些成见,就会丧失独立思考所依赖的开放心态和包容态度,进而难以以开放方式接触这些人及其观念。而且,每当遇到任何涉及这些群体的矛盾或分歧,我们内心便会立刻形成偏见。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总会抢先占据主导地位,压过理性的分析判断。
这种固定看法之所以常被提及,是因为当现实情况符合它们时,能够显著减少时间成本。倘若所有政治家确实都既热衷权力又贪图私利,那么在参与政治辩论时,只要持有这种固定看法,必定能在阅读和聆听时节省许多精力。
但是,固定看法常常会出偏差,它也很少能够确保公正。任何人都有值得我们敬重的价值,他们所陈述的观点都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固定看法之所以会阻碍理性思考,是因为它们总是试图避开实事求是评估的复杂环节。要成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必须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包容的态度,然而固定观念会阻碍我们的进程,使我们无法深入探究他人的言论,这种思维定式常常过早地限制我们的思路,结果让我们错失了有意义的见解。
这些思维习惯会背叛我们
我们的心智潜力极为广阔,然而某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却会束缚并误导我们。这些思维误区时常操纵我们的判断,除非我们加以控制,迫使它们服从安排。对于这些思维模式所引出的判断,只要我们善用审辨能力,就绝不会轻易采信。本章仅探讨其中极少数内容,即便如此,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并着力克服这些思维倾向,今后诸多判断的可靠性将获得显著提升。
源自尼尔·布朗与斯图尔特·基利合著的《学会提问》,吴礼敬担当译者,该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发行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16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