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日),2011年升空的太空实验室,在任务完成两年后,终于回归大地,以一种极为耀眼的姿态:进入大气层时被彻底烧毁。
政知道(微信ID:)起初看到这则报道后感到十分意外,天宫一号为何会突然“解体”?此外,几日前部分海外媒体还向公众发出担忧的提醒:“中国的航天器可能失灵,正朝地面坠落,多处存在风险。”
无需担忧,天宫一号并未损毁,它圆满达成使命,并且多服务了两年时光。
为何会下落并焚毁,倘若牛顿健在,定会指出是引力在作祟。
摩擦生热
为什么天宫一号“回家”会被烧蚀损毁?
这是由于当天宫一号,或者说任何废弃的航天器,重新进入大气层时,高速飞行状态下会与大气中密集的空气分子发生摩擦,从而产生能够熔化电子设备的热量。所以,天宫一号返回地球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空中进行的分解和烧毁过程。
反复崩解又持续焚烧,那些碎块极有可能坠落在行人身上引发风险,不过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事实上,人类总共已经处理了数万次航天器进入大气层时的烧蚀现象,但从未出现过任何一次碎片坠落导致人员受伤的情况。在本世纪初,质量达到120吨的和平号空间站再入大气层时,其大部分部件同样在空中被烧毁。相比之下,天宫一号的质量仅有8.5吨,因此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必要感到担忧。
疑问出现了,即便不必担忧,我们能否防止它被焚毁并精确决定着陆位置呢?回应是肯定的,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器回归时,在内蒙古境内成功着陆,正是此种情况的实证。然而,那是因为航天器上载有杨利伟,自然不能让它损毁。至于天宫一号,既然已经顺利实现了科研目标,没有必要再投入经费来“守护”它返回。
这件事给人的感觉颇为悲壮天宫一号功能失效,那么我国可不可以禁止航天器自动坠毁,让它们持续留在太空中运行呢?
当然行。
我国当前近地轨道上运行着数量庞大的卫星,它们均处于良好状态,并且早在1970年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仍然在太空中运行。顺便一提,前些日子掌门人马斯克让航天器在宇宙中播放音乐这件事,我们四十八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谁能说中国人缺乏浪漫情怀呢?
总而言之,让航天器长时间待在太空中,从技术角度来看,对中国来说不存在任何挑战。然而,不同于高轨道卫星,空间站这类航天器最终会坠向地球并在大气中消失,这是它们无法回避的最终结局。
轨道高度决定“宿命”
政知道(微信ID:)之所以归纳为“宿命论”,是因为各类航天器依据任务目标设定不同的运行路径,而运行路径的层级差异,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命运”。
太空是绝对真空的,不含有任何气体成分,这种环境比较特殊。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说明,虽然近地轨道位置并不算高,但在距离地球二百到六百千米的范围内,航天器依然会遭遇地球微弱大气的干扰,时间长了,空气的阻碍作用会让它们的运行速度慢慢减小。运行速率下降时,航天器受地球引力影响,运行轨迹慢慢向内收缩,最终会向地面方向移动,直至降落。
所以,环绕地球飞行的星体若要保持高度稳定,就要周期性地利用推进剂进行增速,以此来平衡空气摩擦造成的轨道衰减。一旦推进剂耗尽或者任务完成不再需要继续飞行,这类航天器最终的下场就是坠入大气并彻底烧毁。
而天宫一号和当前唯一运作的国际空间站,它们的运行轨迹位于这个范围之内。所以,它们和上文提及的东方红一号高轨道卫星不一样,不能更改自身的“结局”。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太空实验室等航天器都经历了这个“陨落”的历程。
然而,空间站为何要部署在近地轨道呢?是否可以将它们送往远离大气层干扰的高空轨道运行呢?从原理上讲,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不过缺乏实际意义。
空间站上的实验工作,一个基础太空环境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飞那么远,这没有必要。空间站本身就很重,通常有几百吨,要把这么重的物体送入高轨道,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空间站被送到了高轨道,之后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样做反而划不来。
功成身退
天宫一号的正式名称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郑永春曾对媒体说明。这个目标飞行器的主要用途,既不是用来运输物资,也不是作为居住空间,而是为载人飞船进行对接试验,提供参照对象。
那些学者的说明好像难以理解,为何在2011年刚启动时,社会各界普遍将它当作我国首个微型太空平台来看待呢
本质上,空间站与载人航天器的主要差异,体现为是否适合长期居住。
空间站必须配备完善的气体再生和污水处理设施,同时需要留足区域,以便宇航员能够区分工作区、休息区和个人活动区,此外还必须配置额外的清洁和卫生设施,并且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存放饮用水和食物。我国的神舟号载人飞船,让宇航员在太空中最多停留十几天,而当前唯一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在设计时就考虑了长达二十年的使用周期。
这里政知君向读者提出一个疑问,假如你是一名航天员,你甘愿在宇宙中服务二十年吗?这个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既然空间站的运行期限非常漫长,那么就必须配备载人飞船来执行对接任务,目的是搭载人员以及运送物资。
建造空间站这类航天设施,需要熟练掌握载人飞行器和货运飞船的对接分离工艺,这是基本要求。天宫一号的核心使命,在于试验我们自主的对接工艺是否可靠。
事实上,经过反复成功测试自动对接与手动对接技术,天宫一号不仅完成了预定任务,而且继续运行了两年有余。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功能失效,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天宫一号;同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会合对接;2012年6月24日,天宫一号与载有三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实现对接,三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并停留了十天;2013年6月11日,天宫一号与搭载三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对接,随后的几天里航天员还在空间站内为地面学生进行太空授课;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停止发送数据,开始进入轨道衰减阶段。
从今往后,我国是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航天器会合对接能力的国家,得益于天宫一号与二号的成功运行,我国直接跨越了原定中的天宫三号计划,着手实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终阶段,目标是在2020年前后建成具有实质性的中国空间站。
资料 | 中国经济网 好奇心日报 环球网等
校对 | 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