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适逢宁波人才科技周举办20周年
“宁波人才”推出系列内容
以 “20 年,一座城,万千未来”为主题
精心记录人才与宁波双向奔赴、双向成就的动人故事
二十载,人与城,万千未来
你也可以是下一束光
宁波等你一起发光
今天,《二十载·人与城》推出第一期——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发起人、宁波诺丁汉大学负责人徐亚芬:振兴教育的责任,我毕生履行
徐亚芬在教育领域已经工作三十余年,她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那一天。
一个想法在心中酝酿。
产业需要进步,学问必须发展,因此必须培养许多既熟悉国际活动准则又掌握国内实况的全面人才。徐亚芬这样强调。
她随后着手创建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即宁波诺丁汉大学。
二十余载光阴荏苒,宁波诺丁汉大学已然成为宁波教育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该校的创建历程,被教育部收录在《奠基中国——新中国教育六十载六十件大事》之中。到了2023年,宁波诺丁汉大学获得了人社部的核准,成为中国首家中外合作大学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零二五年,教育部予以批准,宁波诺丁汉大学位列国内高校首位宁波诺丁汉大学是几本,获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学生,可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该校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徐亚芬过去的愿望已经达成,并且得到的回报超出了原先的设想,成千上万的硕士博士和本科生离开了大学校园,他们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骨干。
她至今仍是学生们的“徐妈妈”,在工作中也更偏爱被称为“徐老师”。
她表示,自己如同园丁,创办宁波诺丁汉大学,就是培育一株英伦玫瑰,使它在宁波的土地上旺盛地生长。
她还说,“教育兴国”的使命,要用一生来实践。
1%的希望,尽100%努力
2002年春季,徐亚芬着手搜集国内外合作项目的相关文件,并与众多行业专家商议引入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行性,考虑创办一所具备独立法律地位、拥有独立校区的中外联合高等院校,然而收到的反馈普遍倾向于否定。
培育学生是一项极其审慎的工作,完全不同于购置水杯,坏了能够重新替换。教学环节一旦发生差错,其后果是长久且无法挽回的,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立上,务必做到格外小心、标准。她态度坚决,目光流露出责任意识:他们立志创办国内首个具备独立法人身份、拥有独立校园的中外合资高等院校,既能让学子在国内就能接受世界级名校的教育,也期望为后续发展者开辟一条优良且可推广的途径。
2003年1月12日,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这位宁波籍院士的协调下,万里教育集团向该校发出了合作建学的请求,并提出了相关的合作设想。
2003年3月1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执行校长柯林·坎贝尔爵士抵达宁波,为商讨合作办学进行关键磋商,给予徐亚芬的会晤时刻仅两个小时。她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场合,成功签署了关于合作办学的初步共识文件。
那个时期,国内与国外合办的学校尚属首创。为了加快项目推进,徐亚芬频繁穿梭于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堪称“空中飞人”,每周从北京到宁波往返三次是经常的事。最累的时候,她直接在机场睡着,等醒来时,飞机已经离开了两个小时。
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也让徐亚芬的嗓子变得沙哑。
值得庆幸,付出终有回报。2004年9月1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宣告成立,首批254名学子共同参与了这一重要典礼。
宁波诺丁汉大学自建立以来已经二十余年,已造就超过两万八千名兼具本土认同感与国际格局的青年才俊,这些学子仿佛是颗颗种子散落在全球各地,同时又将目光投向祖国。
宁波诺丁汉大学2025届本科学生中,选择出国继续学业的人里,有超过83%的人进入了全球大学或学科排名前50名的学校就读,他们毕业之后回国服务的比例高达95%,学有所成后立刻投身于国内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建立促进了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发展。
国家间的友好关系源于民众的亲近感,民众的亲近感来自心灵的相互理解。2014年6月,英国诺丁汉市为当地一座桥梁冠以“宁波友谊大桥”的名称,同时运行着一列冠名的“宁波号”电车,在城中往来,象征着两个国家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零一七年九月,诺丁汉大学把一座多功能楼宇冠名为“徐亚芬楼”,以此向徐亚芬及其团队表示崇高的敬意,该校建校超过一百年以来,首次有建筑物以华人女性的名字来命名。
独一无二,“万里模式”的创新
徐亚芬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幅1994年的旧照。画面上,浙江万里教育集团的五位始创者,神情专注地凝视着某个方向,仿佛在回望来时的足迹,又似在眺望共同的远方。
徐亚芬在接触诺丁汉大学之前,已经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她创立浙江万里学院的办学方式,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被称为“万里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出资方并非政府部门,学校的归属权和管理权是分开的,学校的运营方式十分灵活。
“万里模式”发端于1998年,当时浙江万里教育集团接收了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该校仅有1500名学生,且无一名教授,承办如此规模的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是几本,其难度远超从零开始建立一所大学。
那个时期,全国高考录取比例只有百分之八,若能成功实施,便能为提升中国的高考入学比例树立典范。由此激发的责任心,促使徐亚芬决心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我要圆更多孩子的大学梦。”她说。
1999年9月1日,当时高校改革方向尚未明确,人们正为此感到困惑,但浙江万里学院还是按计划开学了。
接着,徐亚芬引领团队持续创下“万里效率”。三年来,浙江万里学院建筑规模从五万平方米增长到四十四万平方米,教师队伍由零教授扩充到五十五名正教授、一百六十名副教授,学生规模从一千余人上升为一万余人。
本世纪初,中国内地本科院校数量仅629所,其中规模达到万人以上的本科大学更为稀少。浙江万里学院得以成功建立,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浙江省因此拥有了第六所规模达万的本科院校,宁波市也迎来了第二所此类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在校学生数量超过两万名,是一所本科层次的学校,于2011年被批准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5年成为浙江省首批获得应用型高校建设示范资格的十所院校之一。
二零二二年,浙江万里学院被列入浙江省“十四五”期间高校布局计划,旨在提升办学层次,并获准开展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准备工作。
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完全依靠私人投资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不过该集团所有办学积累的资源都确认为国家所有。振兴教育事业关乎国家未来,这是我毕生的追求。徐亚芬这样强调。
与时俱进,凝聚强大教育合力
现在,众多年轻人受到徐亚芬的感召开始从事教育行业。她无需再像过去那样为了某项工作连续奔波数日。不过,她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始终如一。
教育事业需紧随时代步伐,我们培育的人才更应顺应时代发展。
谈起印象深刻的学生们,她如数家珍,眼睛里都是笑意。
我们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陈烨婷,掌握中文、英文以及西班牙语,曾在APEC会议上为秘鲁前领导人提供口译服务,在学业尚未完成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徐亚芬补充说,还有一位毕业于国际关系与法语专业的学生孙遇洲,她成功成为牛津大学非洲研究专业的首位中国籍新生,现在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担任青年副研究员职务。
这一批从宁波诺丁汉大学出发,迈向全球的学生,完美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意、宽广的全球眼光”,同时达成了徐亚芬在创办学校时的初衷。
确立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式、明确服务对象,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正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进步。
宁波诺丁汉大学借助跨国科技协作,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科研转化至浙江的通道,2021年成功获取浙江省仅有的航空行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资质;2022年加入组建宁波市医疗板块首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项目……
“先前种下理想的树苗,此刻已经硕果累累,持续生根发芽。”徐亚芬表示。她对教学事业的倾心,勇于探索的精神,照亮的是众多学子的前程留学之路,也是明日教育事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