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韩国,好像被简化成:获得一流大学的文凭,这一标准答案 。
韩国首尔大学,一位二十一岁,处于大三阶段的学生金荣仁讲道,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是,所有的家长以及学生都喜爱那种能够送更多学生前往重点大学的学校 。
因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政府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改变了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教育平均化政策,开始去促进“英才教育”,一批拥有自主招生权,收费高昂,进入顶尖大学比例也更高的私立高中出现了,这些受到广泛追捧的“精英学校”,被认为是韩国顶尖大学的“预备校”。
可是,英才教育所产生的社会不公平现象,随着韩国连续两任总统朴槿惠以及文在寅亲信被揭露子女入学存在丑闻,进而遭受诸多指责。
“人们迫切要求教育公平”,在10月的一次部长级教育政策会议上,韩国总统文在寅说道,“由于缺乏公众信任”,“教育系统面临危机”,“越来越多人感到绝望”,“他们认为教育已成为继承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一种手段”。
在这场会议当中,文在寅多次提道“公平”,次数多达20多次。那个时候,文在寅的心腹、之前的法务部长官曹国女儿大学录取丑闻正处于甚嚣尘上的时候。在10月14号,刚刚就职只有一个多月的曹国因为丑闻引发民众大规模抗议从而神情沮丧地辞职了。
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教育会议上多次强调“公平”
11月7日,韩国教育部宣告,为提升教育公平性,自2025年3月起,将在全国范畴内废止私立高中,未来,这些学校学生选拔方式,会与普通高中一样。 ,
“确切地讲,我们是真的需要去改变当下的状况,而最为简便易行的办法便是此项政策。还得说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内心所期望的。”身为韩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亲身经历者,金荣仁与此同时对着澎湃新闻()这般讲道。但他与此同时又持有怀疑态度,上述政策推行之后所产生的结果不一定就会如同预先期望的那般良好。

教育制度曾被韩国社会一度引以为傲,该教育制度以“机会均等”为特点,然而现在,人们对教育作为达成社会平等“最伟大工具”的信心正渐渐消逝。私立精英学校存废存在争论,争论背后所折射出的,是韩国社会几十年来愈发严重的“唯名校论”执念。
于这一呈现畸形态势的“成功学”执念笼罩之下,追求形式平等的教育改革极有可能仅仅是徒劳无功的尝试。
“SKY”名校直通车与“天空之城”
2014年,金荣仁考上了韩国那六所最出名的科学类高中当中的一所,也就是釜山科学高中(KSA),3年后,他顺利进入了韩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即首尔大学。
韩国政府设立了具有特殊教育目的简称“特目高”的学校种类,科学技术类高中是其中之一,它包括艺术类中学、外国语中学、国际中学等等。金荣仁所在的学校是公立性质的,然而同类且被称为“特目高”的大多数学校却是私立性质。这些学校设立的初衷是为有不同专长以及兴趣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体系,这与公立高中是不一样的。
金荣仁说,我们高中呢,是那种类似大学的存在,有着研发类项目,还有海外培训项目等,在高中的时候呀,我们已然学习了一部分大学涉及的数学以及科学知识了,如此这般呢,进入大学之后就能减轻些许负担 。
韩国高校学生学习场景
有一类备受关注,这一类并不是“特目高”,而是“自律型”私立高中,其简称为“自律高” 。
金希珍比金荣仁大两岁,2012 年她进入梨花女子大学附属高中,当时自律型私立高中在韩国开始流行起来,所谓“自律高”,是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它可以自主招生,管理,还能制定学习课程。
梨花女子大学附属高中,原本并非私立高中,2009年时,韩国政府首度推出自律型私立高中改革,到了次年,这所学校“转变形态”成为了一所“自律高”。
韩国政府起初准许私立学校存在,是因要满足教育多元化需求,然而近些年,私立学校愈发成为少数精英人群子女通往名校的“直通车”,这与它设立时的初衷越发不符,还和韩国政府一直所倡导的提供公平教育机会原则相悖。
在现今韩国,衡量一所高中好坏的标准,是“唯重点大学(升学率)论” ,所有学校所关注的并非“学科专业” ,而是“上一流大学的学生人数” ,“自律高”是这样 ,“特目高”也是这样 ,这亦是政府启动改革新政的缘由 ,金荣仁说道 。
《亚洲日报》报道称,韩国前教育部部长是金尚坤,他在2017年的一次讨论会上讲过,外语高中和私立高中成了大学入学的“直通车”,此现象应被制止,有关学校还被排名,这些学校偏离了当时设的目的,成了高考升学的“补习班”。

课堂开启于早上八点,每日如是,而放学时间定在下午四点起步网校,然而同学们常常在学校持续学习,直至晚上十点才返家。金希珍直至如今仍旧清晰记得高中时日夜进行“刷题”的那段生活。
2002年,韩国制定的《英才教育促进法》生效,其目的在于给天资聪慧的学生予以特殊教育,自那时起,各类科学类高中、外国语高中等特殊目的学校开始涌现,像梨花女子大学附属高中这样的公立高中也顺势纷纷转型韩国高中,以此来获取更好的声誉并招揽更优质的生源。
时间一长,韩国高中实际上被划分成了“一流”与“二流”等特有的“等级”,为了考入名校,学生的升学压力提前加大,家长则需额外承担更高的教育费用,看似光彩照人的“精英高中”,实际上变成了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要进去,城内的人承受不了重压。
在金希珍口中,被用来代指韩国最著名的三所大学——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首字母缩写简称的“SKY”,代表着韩国最优质的精英高等教育,而大部分来这里的同学都想要考它,我也是里面的一个 。
韩国各大媒体,热衷于渲染这三所大学毕业生所占内阁成员与议员的比例,每一届新内阁和国会组成完毕后。据《光明日报》去年八月报道,韩国权力精英中,SKY三所大学的毕业生占据近半壁江山,比例为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五十,这是不同机构多年分析的结果显示的。
讲述韩国现实教育问题的韩剧《天空之城》剧照
一部韩剧,叫《天空之城》,名字是“SKY”,讲述现实教育“围城”的,去年引发热议。
剧中,有四个家庭,大多住在首尔江南地区,非富即贵,个个望子成龙,在子女教育上不惜成本投入,占尽韩国最好教育资源,只为把孩子送入竞争激烈的SKY顶尖学府。
而这,正是千万历经升学之苦的韩国学子与家长的真实写照。
“唯名校论”与变味的教育
金荣仁没有否认自己的学校被称作“精英学校”,金希珍也没有否认,金荣仁说,“我觉得这是真的,因为我好多朋友的家庭确实是‘精英’,你花的钱越多,接受的教育就越好” 。
金希珍高中的时候,每年所需要的学费是400万韩元,这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2.4万,普通公立高中每年学费仅仅80万韩元,换算后约5000人民币,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了五倍那么多。
然而,金希珍自身家境并非富足,里头还有两个妹妹,父母从事全职工作,为了能支持她去读私立高中,承受了颇为巨大的经济压力。

即便这样,韩国好多父母依旧乐意不计任何代价送孩子进到精英中学,精英中学数量有限,可录取顶尖(大学)的概率常常更高。由于在韩国,考上一所知名大学的意义被看得特别高,被视作会对一个人从就业直至结婚几乎所有人生大事产生影响的关键 。
韩国政府统计显示,到2019年4月时,韩国私立高中数量只有79所,约4%的高中生在这些学校就读,相对而言,另外1555所公立学校里,则有110万学生就读,然而,据《中央日报》10月报道,首尔大学20所19年入学的新生中,超过四成毕业于精英高中。
在此背景情形当中,韩国精英高中入学申请的人数,每一年持续呈现增加态势,入学变得越发困难。在层层压力施加的状况之下,韩国学生升学所面临的压力不断被前置,一般而言是需要从小学阶段就着手准备起来的。
因而,在“唯名校论”指引之下,教育考学道路之上的“战斗”,往往在每个人出生之后不久便已经打响。
韩国高考前夕为孩子祈福的家长
而事实上,在韩国现代教育史上,私立学校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百废待兴的韩国社会,曾长期推行教育平等化政策,在那个时候,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适龄学生都能够机会均等地接受教育。
这对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家庭而言,可谓弥足珍贵, had to the then as "even a fish can turn into a in a small ditch" - or a way for their to climb the . ,能称作为让孩子爬上更高社会阶梯的途径 ) 。( 韩国人曾亲切地把当时的教育体制 ,( 弥足珍贵 ,这对于大多数社会底层的贫穷家庭来说 ) ,( 或者说是 ) ,( “小水沟里也能出条龙” )
20世纪70年,韩国出现政治强人朴正熙,其曾大力推行教育平均化政策,还更注重教育统一化,在每个阶段,所有学生都使用统一教科书,取消初高中入学考试,废除重点学校,中小学生全部实行就近入学。
金恩勋55岁,他正是在那个时代读的高中,对于当时的教育政策,他仍记忆犹新:“当时韩国政府严格实施教育平均化政策,不允许学校自主举行入学考试,不允许各高中学校按高考成绩划分重点非重点校,不允许私人通过‘赞助费’方式走后门入学,也不允许老师和重点大学学生去学外办补习班‘赚外快’。”
韩国推行教育平均化政策40多年了,拥护者与批评者比例差不多。拥护的一方觉得,这个政策对防止因教育不平等致使的社会阶层分化有着积极作用,批评的一方却觉得,“教育平均化”政策把学生“选择教育的权利”给剥夺了,人为地将学生天赋的优劣差距给拉平了,是在用“标准化教育去扼杀学生个性”。
这种情况出现变化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才有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准许成立特殊目的学校用以实施“英才教育”,然而,“英才教育”实施了二十多年,教育还是无可避免地有了某些别样的变化 。
韩国顶尖学府录取精英高中学生的比例超高,录取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比例也超高,这令批评者抨击名校成为了既得利益阶层代代相传的工具,还强化了教育资源的“等级”制度,进而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寒门”更难出“贵子”。

然而,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这些家庭只是有着平均收入,在教育方面却进行了巨额投资,这种投资常常为家庭生活埋下不稳定因素,甚至还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韩国先驱报》做了一项调查,该调查发现,在首尔,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父母觉得自己是那种所谓的“教育贫困”者,也就是“因高额教育费用而陷入贫困的人”,除去支付精英学校的学费之外,在韩国流行的校外补习机构同样把钱包给榨干了。
根据韩国SBS电视台在2017年9月播放的纪录片《课外教育的悖论》,片中接受采访的多数家庭花费都超出了100万韩元,甚至有些家庭超出了300万韩元(约18000元人民币),子女的课外教育费用已然成为韩国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重要开支,2017年的一份调查表明,甚至有近半(43%)家有学龄子女的受访者声称,“没钱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准备” 。
更值得关注的是,韩国统计厅发布了《家计动向调查2015》报告,韩国社会中,20%的上位阶层与20%下位阶层在教育费用支出上差距达29倍,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2016年另一份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子女课后学习时间明显超过低收入家庭,《天空之城》展现出富人孩子拥有更多教育资源进而更“优秀”似已成为事实。
因而,有专家进行了非常尖锐的批评,他们表示,精英私立高中这一情况意味着,韩国政府在过去数十年来,为了能够提供公平的高中教育而做出的尝试,最终是以失败作为结局而结束的。
教育均等化,是公平还是倒退?
围绕公立、私立教育存在争议,其背后,是一个国家的传统,这个国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实行过千年科举考试制度,对下一代教育极为重视 。
在韩国,每一届总统选举时,“教育政策”都是具备重要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当中的一个,韩国的教育部长一般是由副国级领导来担任,按照媒体报道,在过去那24年里,韩国单单针对高考政策就开展了多达16次的改革。
今年8月初,有丑闻揭露,在前韩国司法部长曹国女儿于私立高中就读时长,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之后还被重点大学录取,民众对此的批评变得更加尖锐,让文在寅政府火速采用一系列改革措施去“灭火”。
11月,韩国教育部长柳恩海宣布,2025年3月起,所有自律型高中、外语学校和国际学校,都将转型为普通高中,她说韩国高中,“我们很认真地看待民众对教育差距拉大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关注”,还说“这些(私立)中学已经太关注于让学生进入顶尖大学” 。
柳恩海表明,在二零二四年以前,私立中学依旧能够留存其办学依照的样子,然而从二零二五年三月起始,这些学校所拥有的招生方面的权力将会被收回,然而,学校能够留存学校的名称以及专业课程 。
今年10月,韩国政府曾宣布加大投资,未来五年将拨款2万亿韩元,约120亿人民币,用于提高公立学校办学质量,开设多样化课程,依据每个学生需求更紧密开展教育,2021年普及高中义务教育。
文在寅竞选总统之际有过废除精英私立学校这般的承诺,这还是他首要政策目标当中的一个,自2017年上台以后呢,就已经有好多次都传出了要废除私立学校的相关消息,之前,文在寅政府凭借定期评估私立学校是不是符合特定标准来保留它运营许可证的这种做法,已经让好多所私校的资质被“废除了”,然而多数私立学校还是借助司法程序予以抵制,9月的时候,政府针对彻底全面取消私立学校的政策展开了讨论,随后曹国事件引发民众大规模抗议,最终促使新政策得以推出。

韩国教育部宣布教改新政的发布会
不过,对于废除私立学校,韩国社会上下的看法并非没有分歧。
《韩国先驱报》、报道一家相关有《韩国时报》等很多并且媒体,韩国有不少大城市,那样城市里存在教育当局、当局欢迎政府做出的这某种样此举,然而那些身处精英学校之中的学生、学生有着存在家长,家长谴责政府、政府做出的决策 ?
首尔教育总监曹喜昖,一直主张去废除精英学校,其认为,这是韩国迈向一种平衡且多元化的高中教育制度的一天。
权兵昱,毕业于公立高中,他向澎湃新闻表示,他赞同废除私立高中,还表述道,在对高考敏感的韩国,私立高中对于高考的直接影响呈现出不平等的状况 。
韩国教师协会联合会持有这样的看法,政府做出了如此的决定,这是在“宣告舍弃多元化的学校”。联合会于声明里讲道,“这跟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向并不契合,也就是在朝着工业4.0时代迈进时,依据学生的志向以及能力,为他们给予多样化且高水平的教育机遇。”
金哲庆是韩国自律型私立学校校长协会的会长,他表示,废除“自律高”的做法是倒退现象,是以公平为幌子的,私立高中有问题应改善,而非废除所有私立学校,这会瞬间消除这些学校长期的教育经验和历史,政府这个不负责任决策的后果,最终会由学生和家长承担,混乱和冲突只会加剧。
金荣仁表示,本届政府的宗旨是“给每一个学生同样的机会”,其认为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够达到资源平均化,然而其不认为这是己方应该走的方向,其觉得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和能力,为了让他们成长,己方需要不同的教育体系,己方确实需要改革,但是未必是这样的方向。
在韩国,一些媒体持有这样的看法,韩国所推行的教育平等化,其能否切实让学生接受到平等的教育,长久以来始终存在着争议。仅仅达成教育机会对于学生们而言相对均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地方教育投资数量的多少,学校所配备的设备状况,教师自身的素质情形,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别,以及师资力量是否雄厚等诸多因素,都极有可能引发不平等教育的后果。
有一个叫金恩勋的人,他曾经目睹过好多届政府推出了类似的改革措施,他觉得,只要“唯名校论”在人们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的,那么这种改革措施就很难取得成效。
若新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消除竞争压力,那废除私立高中并非根本办法,因即便废除私立高中,竞争也不会消失,而是会以其他方式继续出现,诸如更多课外补习班。金希珍同样强调,只要名牌大学效应尚存,对于类似私立学校的需求便不会消失。
把精英学校废除掉,消除的只不过是入学条款从字面上看的不平等,只要社会当中更深层次的不平等依旧存在着,那么一切“教育均等”的政策说不定仅仅是公平的一种错觉。
(澎湃新闻记者廖婧雯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