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起源:与夏至节气有关,最初并非吉祥节日?

托福2025-09-07 21:11:30佚名

中国天气网消息 根据习俗,农历五月初五全国多数地方会举办活动以示纪念,通常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节日最初并非喜庆的日子。节日的起源最早与“夏至”这个时间点有关,目的是告诫民众做好预防疾病、驱除瘟疫的准备,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端午节,并融合了“追思屈原”等元素。

起源:与“夏至”节气有对应关系 起先并非吉祥节日

提及端午节,人们或许会立刻联想到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高巍认为端午节的真正来历,这个节日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他阐述起步网校,中国的许多节日都与特定的节气相呼应,以“端午”和“夏至”为例,两者之间就存在关联。“夏至”这个节气,它向人们警示着酷暑的来临,在阳光和雨水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时节,也伴随着蚊蝇的繁殖和疫病的传播。古代科技能力有限,人们察觉到此情况,于是特意在“夏至”到来之前,挑选某个时刻,开展一些仪式,以此告诫人们要留意健康问题。

古人觉得数字五不吉利,所以五月被称为“恶月”,五日也被称作“恶日”,五月初五因此被当作提醒大家追求好运躲避灾祸的特定日子,慢慢衍生出许多风俗习惯。民俗研究者萧放也说过,在传统社会中,端午节并非吉祥的日子,早在汉朝时期,人们就通过多种方式来驱赶邪祟、避免祸害,“躲避瘟疫、保持健康”是当时节日的最初宗旨。

因为这个缘由,端午节很多传统仪式都特别便于实践。以前人们常在小孩子的额头等部位涂抹雄黄酒,北京一带会在家门上挂钟馗画像以求驱邪。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会用香草泡水洗澡,既是为了预防湿热天气可能引发的疾病,也是给人们增添心理安慰。

传统上端午节有很多贴近日常的习俗,不过,随着岁月变迁,这些富有意趣且有益的民间活动慢慢消失了。高巍指出,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积极推广,逐步复兴一些在当今依然有价值的传统风俗,例如鼓励大家绘制扇面送给亲朋好友等等,这样就能慢慢体会到我们同端午节的紧密联系,回归其本来面貌。

习俗:饮菖蒲雄黄酒“悬艾避瘟” 民间斗百草

正像两位学者指出的那样,端午节起先未必是个喜庆的节日,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采取许多“躲避”的方法,例如喝菖蒲和雄黄调制的饮品,以及挂艾草来防备瘟疫。萧放提到,民间还会把艾草编成人的形状,挂在门上用来“驱赶”毒气;此外,人们还会用五彩线系在小孩子的手腕上,男孩系在左手,女孩系在右手,这种做法被称为“端午绳”或“延寿带”。

端午节具有显著的休闲特质,赛龙舟慢慢变成了竞赛性质的游戏,或者成为水上巡游的娱乐项目,这无需赘述;拔河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休闲活动。萧放提及,《荆楚岁时记》中说明端午节的真正来历,端午的节日活动在南朝时期就已存在,当时有“五月五日,四民共同踏百草,并且还有斗百草的游戏”;斗百草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文斗,比试草名,互相以草名进行对答,回答不出来就算输;另一种是武斗,测试草的韧性,以坚韧为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