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国申请端午节成功是什么时候
江陵端午祭这项由韩国提名的文化遗产,在巴黎时间24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被正式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到来,依据《荆楚岁时记》所述,这个日期正值仲夏时节,登高顺阳的风俗盛行,五月被视作仲夏,首个午日恰好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因此五月初五也被称作“端阳节”。端午节同时拥有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多种别称。这个节日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广泛流传,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
2、内蒙古端午节的习俗有什么讲究
中国有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叫端午节,这个节日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有了,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在中国民间,过端午节是个比较重要的日子,庆祝活动多种多样,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内蒙古地区的端午节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和规矩。
阴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蒙古族在这一天有独特的活动,叫做打大围,场面非常宏大,有时比其他狩猎规模还要大,所以在东部地区,有些地方甚至将这个活动视为蒙古族的“猎节”。打大围是蒙古族围猎中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活动,通常一年会举办两三次或者三四次,时间大多是通过约定来确定的。不过,五月端午期间的打大围,却是一项固定不变的狩猎活动。
在内蒙古的中间和西部区域,吃凉糕是“端午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在北方的山西、陕西以及内蒙古西部的地方,吃凉糕也是端午节时的风俗习惯。
悬挂艾草与菖蒲:将艾草系于厅堂高处,或裁剪艾草塑成虎形,又或剪彩纸作成小虎,再附上艾叶,妇女们纷纷争相佩戴,借此避除邪祟与瘴气。用菖蒲削制剑状,插入门框或床榻旁,被认为有驱散邪魔鬼怪的神力。在端午时节,每家每户都用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拼凑成人物形状,称作艾人。传说食用菖蒲能够得道成仙,实现长生不老,汉武帝曾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连续两年食用菖蒲。
纪念屈原:楚国人哀悼忠臣屈原离世,许多人划船去寻救他,这就是龙舟竞渡的起源,后来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来缅怀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赶走江里的鱼,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身体,这项活动在吴越楚地非常流行。
吃粽子,荆楚地区的人们在五月五日烹制糯米饭或蒸制粽糕,然后投入江里,用来祭奠屈原,担心被鱼吃掉,因此最初用竹筒装着糯米饭扔下去,后来慢慢改用粽叶包裹米饭代替了竹筒。
雄黄是种矿石,里面含有三硫化砷成分,把它和酒混合在一起。就能得到雄黄酒,这种酒可以用来驱赶害虫,解除五种毒物,小孩子常常把酒涂抹在额头、耳朵、鼻子和手心脚心这些地方。同时也会把酒洒在墙壁上,以此来消除各种毒气。在民间流传的《白蛇传》故事里贝语网校,白蛇喝下雄黄酒就现出了原形,这其实和用雄黄酒来化解蛇和蝮蛇等毒物是同一个道理。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一带的家庭中非常普遍。
贵州地区端午节有项流行活动叫游百病。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到户外散步,并且换上崭新衣裳。正午时分,道路山岭以及树下都聚集了大量民众,他们手捧鲜花,场面十分欢快。回家后用这些花和水一起烧开,用来沐浴。老年人把这种活动称作“游百病”或者“洗百病”。若是有年长者不参与这项活动,那么整年都不会交好运。
端午节时,孩子们佩戴香囊,不仅为了辟邪除瘟,也带有装饰衣襟的习俗。香囊里面装有朱砂、雄黄和香料,外面用丝线包裹,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再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绳,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串成一串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五彩缤纷,十分精巧引人注目。
端午节有佩戴葫芦的习俗,这种做法由来已久,小孩和大人都会挂葫芦,不仅是为了避邪和驱除瘟疫,同时也是为了装饰衣襟。葫芦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福禄”的象征意义,能够化解负面能量,使人变得更加温和,同时也能提升个人的吉祥运势。
3、端午节安康是啥意思
端午节祝福他人平安顺遂,表达的是希望对方全家健康无恙,日子安稳顺利。这个节日有驱邪避瘟的传统,时值五月,正值酷暑来临,这个月也被视为有毒气侵袭的时段,五日更是毒日,当中午时分又被看作是毒气最盛的时刻,因此被称为“五月端”。端阳节期间毒虫害兽活跃,对于身体抵抗力较差的孩童来说,容易遭遇不幸。所以,端午节需要开展多种祈福活动,祈求安康,例如祭拜祖先,举行祈福法事;每个人都要系上香袋香饰;院落内外都要打扫整洁,去除不祥。端午时的传统活动包括:在门上插挂菖蒲艾草,用虎形符咒缚于手臂,遍洒雄黄水,饮用雄黄酒,佩戴香袋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为了驱赶邪祟,防止中毒,确保身体健康。
4、端午节什么时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端午节于2009年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认定。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由此成为我国首个被列入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岁月,它从驱邪避瘟的时令传统,发展出各地五花八门的民俗活动,包括祭拜屈原、缅怀伍子胥、悬挂艾草、佩戴菖蒲、品尝角黍、竞渡龙舟等,各地方式略有差异,其中湖北省秭归县和黄石市表现得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