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11所高校(校区)建成招生9所落户粤东西北

专业选择2024-05-06 20:19:03佚名

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3217.77亿元,是唯一突破3000亿元的省份,同比增长14.7%,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第一。

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广东正以惊人的速度弥补各方面的教育短板。

近日,广东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透露,今年广东将设立11所高等院校(校区),其中9所分布在粤东、粤西、粤北,这将填补部分城市无高校(校区)的空白。本科院校或职业院校。 实现挂牌本科院校(校区)和地级以上高职院校全覆盖。

与之相对应的是,广东在教育方面投入巨资。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基金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3217.77亿元,是唯一超过3000亿元的省份,同比增长14.7%,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第一。

各级教育一般公共预算生均教育经费增长中,广东幼儿园和普通高等学校经费增长最为明显。 其中,幼儿园从4600.67元增加到6039.55元,增长31.28%,普通高等院校从29901.32元增加到36290.78元,增长21.37%。

之所以如此集中发力教育领域,是因为广东作为连续32年GDP第一的经济强省,教育整体实力相对滞后,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当前,广东正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领域努力增加学位数量、提高学位质量; 在高等教育领域,粤港澳合作也在逐步深化,实现大学人才与产业的高效对接。 当然,弥补教育短板不可能一蹴而就。 加快现代教育高地建设将成为广东下一步的重点之一。

对高质量基础教育学位的高需求

2021年广东必须做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中,第一件就是“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规模扩大,提升质量”。 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南山基础教育信息网_南山基础教育科_南山科教集团

“学前教育的需求是最大的,主要是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公立学校上学难,私立学校上学贵。”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刚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两年,广东学前教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突出且严重。

深圳市龙岗区青林小学校长农岭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年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名额供应增长较快。 广东公办幼儿园占比超过50%,但整体名额供应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 此外,不少民办幼儿园转为公办幼儿园后,还存在管理水平低、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除了学前教育外,压力最大的阶段还有小学教育。 2019年,广东省小学生规模约1033万人,约占全国小学生规模的9.79%。 是全国小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 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加,同时常住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都市圈聚集。

《2019年广东省人口发展分析》显示,珠三角核心区始终是全省常住人口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地区。 其中,广州、深圳两个超级城市的人口较上年分别有所增长。 40.15万人和41.22万人,分别占全省和珠三角核心区同期常住人口增量的46.50%和55.73%。 它们是珠三角核心区和全省常住人口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地级市。 对全省人口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保持在46%以上。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头潮街、展茂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要强化集聚功能,引导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城镇有序转移,合理布局。根据常住人口分配教育、医疗等。 公共服务资源。

对此,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学研究员刘岩强调:“在教育配套设施方面,不仅要考虑外来人口的聚集,还要考虑本地常住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镇。 城市学校建设刻不容缓,必须提前规划。 储备充足的教育资源。”

广州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南山基础教育科,广州基础教育学历总体满足需求。 但受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流动人口引入、教育规划用地有限、城市更新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结构性供给短缺。

事实上,过去三年,广州的学位项目经历了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广州小学入学人数从2016年的18.03万所增加到2020年的19.84万所,小学数量从2016年的953所增加到2020年的992所,在校学生人数从2016年的96.85万人增加到2020年当年112.51万人。

同时,过去几年留学之路,广州在实施改善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大城市中小学建设的经验,包括扩大老城用地容量、新领域,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缓解优质学位供需矛盾; 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推动全市基础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

对于另一个特大城市深圳的基础教育发展,农岭认为:“深圳的基础教育发展不错,目前学位也足够了。但主要问题是,人们对高质量学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而且还存在优质学位短缺、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解决人们的问题

与人们对高质量学位的强烈需求相对应的是广东对优秀教育人才的渴求。 近年来,广深中学教师招聘中出现高年薪、高学历的现象频频成为热门话题。

例如,广州某知名中学近日公布了广州市教育系统牵头的校园招聘报名“卓越人才计划”的20人名单,其中博士6人、硕士12人、本科生2人,其中应届毕业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有16人。 同样,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等深圳一些名校也公布了公开招聘的教师名单。 他们基本上都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或海外知名大学的硕士及以上人才。

这些热点背后,是广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2019年,广东普通小学生生师比高达18.68:1,仅次于福建。 其中,普通初中生师比为13.34:1,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2.35:1。 其中,小学和初中学生师资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岭分析道:“目前的师资编制依然紧张,而且多年前就已经制定了师生比例标准,需要更合理的设备。为了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用心教导学生。”因材施教,教学班额一定要控制,虽然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绝对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但对于拥有大量学生涌入的广东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人们。”

此外,农岭认为,追求高质量学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高质量教师的追求。 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来吸引更多人才,另一方面要依靠本地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除了钱,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要为更多优秀高中毕业生提供高水平师范院校,广东在这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刘岩直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连接。

刘岩认为,高水平师范院校少、高校招生相对不足、学位竞争激烈等,都是广东师范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她说,广东参加高考的人数普遍在75万人左右,但目前只有4所重点大学为优秀高中毕业生提供教学机会。 2018年,重点大学招收师范专业学生2158人。 也就是说,每万名考生中只有28.5人有机会在重点大学师范专业学习。

她还表示,在国际上,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学院几乎是标配。 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都设有教育学院,发展教育学科,培养专家型、带头人教师。

事实上,在政策引导下,我国综合性大学设立师范学院、重启师范教育正在逐渐成为趋势。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设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教师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师培训。

政策出台后,得到多地响应。 例如,2019年10月,南京大学成立陶行知师范学院; 去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正式成立。 第一批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将于2021年秋季入学。

刘岩说:“要振兴广东教育,建设教育强省,就必须想方设法吸引更多优秀高中毕业生入读师范专业,为他们提供攻读高水平的机会和渠道。”广东师范院校也要紧跟国家政策,为义务教育提供人才。”

港澳高校加速进驻广东

广东连续多年稳居高考大省。 自2016年以来,每年高考报考人数都在猛增。 但从录取率来看,2020年,广东高考报考人数为78.8万人,本科批次录取人数超过28.6万人。 本科录取率约为36.29%,远低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省份。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参加高考的人数超过了江浙沪三个省市的总和,但高校数量相对较少。 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等,2018年长三角地区大学数量为458所南山基础教育科,京津冀地区大学数量位居第二。 总共有270所学校,粤港澳地区数量最少,为181所。此外,广东仅有4所211高校,优质高校数量较少。 长期来看,难以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增长。

近年来,广东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开始大力补短板。 2018年,广东开始实施“强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高等教育提升计划,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西东北”大学振兴计划”和“特色大学提升计划”两类。

该计划已实施两年。 今年,广东将实现市属本科院校(校区)和地级及以上高职院校全覆盖。 另一方面,珠三角城市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建高校。 截至目前,已有广州交通大学、深圳师范大学、大湾区大学、中山科技大学等地方自办大学,以及深圳科技大学等联合办学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单位相继开工建设。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晓忠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近年来的政策支持和投入非常有效。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水平大学长期以来的一个短板,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这个短板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关于大学建设,刘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增加大学数量,另一方面要努力把新型大学建设成高水平大学,特别是要在初始阶段提供一所更高更好的大学。 通过“省市共建”支持高校建设等平台。

2021年,广东将谋划新一轮“登顶、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在新起点上推动全省本科院校分类化、内涵式发展,重点培养和建设一批入选ESI(基础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或国内前10名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正在逐步深化。

近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方案》,重点在四个方面强化特色:粤港澳高等教育互联互通机制创新; 加强粤港澳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加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强化高等教育对科技和产业的服务支撑作用。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粤港澳筹建联合大学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澳门科技大学(中山)等已逐渐提上日程。 预计学校将于2022年至2023年逐步开学。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需要非常强大的高等教育支撑。一方面,需要广东高水平大学拿出原创成果。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求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需要建设不同层次的大学,不仅要建设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还要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大学,从而形成教育链、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卢晓忠说。

想培养谁就培养谁

无论是自办学院还是合作学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高科技、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需求。

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例,学校负责人表示,拟建的广州校区将侧重于更多跨学科主题。 课程设计将围绕信息、功能、系统、社会四个枢纽进行。 研究范围将涵盖数据科学、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新兴前沿领域。

备受关注的大湾区高校的学科设置与合作也是如此。 根据东莞市政府大湾区大学项目季度进度安排,将争取高端科技资源参与大湾区大学办学,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 -科技企业和知名大学; 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实验室、松山湖机器人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等开展了人才培养的早期探索。

这些大学的发展规划和学科设置与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直接相关,并不完全一致。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积极参与国家战略科学计划和科技项目,努力开展新一轮部省合作信息光子学和新材料领域。 重点专项项目; 深入实施“广东强核”行动,加快补齐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短板。 精准落实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研发量子技术、生命健康、种子科学等,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然而,《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经济发展快、水平高、就业市场广阔,虹吸着对广东省内外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2018年广东本科毕业生全省就业贡献率高达92%; 同期,省外学生在广东就业的比例占50.6%。 省外本科毕业生涌入广东,为广东产业升级提供了人力支撑。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本科毕业生供给仍以传统专业为主,新兴学科人才较少,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特别是在电子电气装备制造和工业领域。信息产业。 此类行业省外高校毕业生投入较多。

陆起涛,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深圳工业大学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 他直言,以激光产业为例,广东占中国半壁江山,主要从深圳向周边地区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此类企业对高端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巨大。

陆启涛认为,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德国2/3的工程师来自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很多企业高管毕业于应用科技大学。 这些人思维很现实,有动手能力和执行力。 他们非常强大。 我们国家其实最需要的就是这些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工程师。”

深圳工业大学于2018年11月正式成立,定位为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 其办学特色之一是“学科专业设置紧密结合行业需求”。 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深圳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设置学科专业。

陆起涛表示:“深圳工业大学对标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科设置必须与当地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比如智能制造、互联网与大数据、轨道交通、机器人等。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